色素性皮肤病课件

色素性皮肤病课件

ID:5873617

大小:5.66 MB

页数:75页

时间:2017-12-14

色素性皮肤病课件_第1页
色素性皮肤病课件_第2页
色素性皮肤病课件_第3页
色素性皮肤病课件_第4页
色素性皮肤病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色素性皮肤病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色素性皮肤病色素增加性疾病色素增加性疾病是一类临床上常见的碍容性皮肤病。色素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内在色素,如黑色素、胆色素等;另一类是外在色素,如食物中的胡萝卜素、药物和重金属。其中尤以黑素细胞合成的黑素过多或分布不均而导致的各类色斑最为常见,并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表皮色素增加性皮肤病中,色素异常表现为多种形式。有的表现为黑素细胞的功能状态异常,如雀斑;有的表现为黑素细胞数量的增多,如雀斑样痣;有些则仅为噬黑素细胞增加,如黄褐斑和炎症后色素沉着。一般而言,由黑素细胞数目增加所致者激光治疗效果较好,而由于全身或局部代谢异常所致的黄褐斑,炎症后色

2、素沉着等激光治疗效果不佳。色素增加性疾病的治疗雀斑【病因及发病机制】雀斑确切的发病机制以及紫外线(UV)在病程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雀斑皮损处黑素细胞总数并未增多,但黑素细胞胞体较大,树突较长,胞体内含较大Ⅳ型黑素小体。单次照射紫外线剂量比照射累积量在发病中起更为重要的作用。雀斑【临床表现】此病自幼年发病,青春期达高峰,到老年人又逐渐减少,且好发于皮肤白皙女子。皮损多见于暴露部位,尤以鼻、颊、上背、肩多见,重者可累及前臂伸侧和手背。皮损一般<5mm,呈圆形、椭圆形及多角形。边沿不规则的淡褐色到深褐色斑点,境界清楚,孤立不融合。夏

3、季日晒后颜色加深,数目增多,到冬季色素变浅。其色素斑数目、大小、颜色取决于个体遗传背景及对UV的耐受度。黄褐斑黄褐斑【病因及发病机制】常见于身体健康青春期到绝经期中年妇女,有许多发病始于妊娠第2~5周,分娩后来月经时即消失,此可能与体内孕激素水平增加有关。在口服避孕药妇女中,随服药剂量及时间的不同,其发生率可≥20%。此外与一些慢性疾病特别是女性生殖器疾病和月经失调、痛经、子宫附件炎、不孕症以及肝脏疾病、慢性乙醇中毒、甲状腺功能亢进、结核等内分泌因素有关。另外日光中紫外线可以促使黑素合成。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如氯丙嗪(冬眠灵)、苯妥英纳、化妆品、皮肤微生态改变可能是发病原因

4、之一。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幽思抑郁,肝气郁结,暗耗阴血;或房劳伤精,肌肤失养,肾之本色外露;或厚味伤脾,中洲失运,浊气上泛而色如尘垢,萎暗无华。黄褐斑【临床表现】为黄褐色、深褐色斑片悄然发生,边缘清楚回呈弥漫性,局部无鳞屑或炎症。常对称分布于颜面颧部及颊部而呈蝴蝶形,亦可累及前额、眉弓、鼻、口周。可不对称。常无自觉症状。皮损在日晒后加深,春、夏季加重,秋冬季则减轻。该病可随内分泌因素变化而变化,但往往经久不退,一部分于分娩后或停服避孕药后可缓慢减退。【治疗】目前尚无满意的疗法。有病因者应尽量去除病因,避免日光照射。由避孕药引起的黄褐斑应停止服用,但短期内不一定消退,有停药

5、后持续5年者。可经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可试用激光治疗,Q开关红宝石激光治疗黄褐斑有一定疗效,但对于不同的黄褐斑患者治疗效果差异很大,有部分患者可以达到迅速的颜色减退或消失,而部分患者治疗后可能出现较为明显的色素沉着,需要数月才能消退。黄褐斑的治疗进展黄褐斑(chloasam)是面部对称性色素沉着性皮肤病。俗称蝴蝶斑、妊娠斑;中医称肝斑。多见于中青年女性,尤以婚育女性居多,男性 少见,可为生理性或症状性表现。1.黄褐斑的治疗进展2.表皮、真皮和黑素细胞的生成与代谢黄褐斑的治疗进展2.1表皮:无血管,为灰色半透明薄膜,厚约66-178微米,表皮更新时间为28天。黄

6、褐斑的治疗进展<1>角质层;由5—20层死亡扁平、无核细胞组成。<2>透明层;仅见掌跖,屏障。<3>颗粒层<4>棘层<5>基底层(棘层和基底层为生发层)表皮分五层,由表及里:黄褐斑的治疗进展为白色不透明厚层,厚为400—4000微米,为结缔组织,分为乳头和网状两层,无黑色素,分布血管、毛发、皮脂腺、淋巴管和神经末梢。2.2真皮:黄褐斑的治疗进展起源于外胚层神经嵴,胚胎50天移至基底层细胞,黑素细胞与角原细胞共组成表皮黑素单元。(面部约1:46、四肢约1:10),共同完成合成、转输和降解。(见图)2.3黑素细胞:黄褐斑的治疗进展黄褐斑的治疗进展内分泌变化、雌激素刺激黑色素

7、细胞分泌黑色素颗粒,孕激素促进黑色素体的转运和增加黑色素量。垂体激素能增加酪氨酸酶和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RP1)的活性,而卵巢激素只增加TRP1的活性,而不增加酪氨酸酶的活性。这一结果提示,垂体和卵巢激素引起皮肤的色素增加可能是通过刺激表皮中黑色素细胞的黑色素生成,并且E2[雌二醇]和P[孕酮]在黄褐斑的发病机理中在起作用,而成年和绝经期的女性血中卵巢激素一般维持在较高的水平。黄褐斑患者血清中E2、E3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1生理性反应:妊娠黄褐斑的治疗进展妊娠及口服避孕药对E2的水平有明显影响,而睡眠、情绪不佳者使雄激素水平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