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解题中的换元法思想及其应用.doc

高中数学解题中的换元法思想及其应用.doc

ID:58684244

大小:178.5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0-12

高中数学解题中的换元法思想及其应用.doc_第1页
高中数学解题中的换元法思想及其应用.doc_第2页
高中数学解题中的换元法思想及其应用.doc_第3页
高中数学解题中的换元法思想及其应用.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数学解题中的换元法思想及其应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巧用换元法解数学题文/方锦昌方法概述在解数学题时,我们把某个式子看成一个整体,用一个变量去代替它,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这就是换元法.换元的实质是转化,关键是构造元和设元;换元的理论依据是等量代换;换元的目的是变换研究对象,将问题移至新对象的知识背景中去研究,从而使非标准型问题标准化、复杂问题简单化,进而变得容易处理.换元法又称辅助元素法、变量代换法,即通过引进新的变量,可以将分散的条件联系起来,隐含的条件显露出来,或者将条件与结论联系起来,或者变为熟悉的形式,从而将复杂的计算和证明简化.参数方程的实

2、质就是换元思想,是不同变量之间的等价转化及应用.所谓参数方程,是指在取定的坐标中,如果曲线上任意一点P的坐标和都可以换元表示为某个变量的函数,即;反过来,对于的每个允许值,由函数式所确定的点也都在曲线C上,那么方程就是曲线C的参数方程,变量是参变数,简称参数.常见曲线的参数方程有:(1)圆的参数方程是(为参数);(2)圆的参数方程是(为参数);(3)椭圆的参数方程是(为参数);(4)双曲线的参数方程是(为参数);(5)抛物线的参数方程是(t为参数);(6)过定点、倾斜角为的直线的参数方程是(为参数)

3、.要点归纳一、换元法在函数与方程中的应用例1已知函数且关于x的方程有6个不同的实数解,若最小的实数解是-3,则a+b的值为A.-3B.-2C.0D.不能确定解令,则原方程可化为,它是一个关于t的二次方程.对于t而言,它的解的情况有三种:(1)无解;(2)唯一解;(3)两个不同的解.由函数的图像,可知t与x之间的关系,当t=0时,x存在两个解x=0和x=2;当x=-3时,t=2,并且此时还有另外三个x的值,也能够使得t=2,所以方程的解是4个.对于方程而言,当t=0或t=2时,关于t的二次方程是两个解

4、,而关于x的方程,则刚好有6个解.于是由t=0,得b=0;由t=2,得a=2.所以a+b=-2.选B.小结本题通过换元,将不同变量的方程进行转换,然后结合函数的图像,找出相对应的关系.二、换元法在数列中的应用例2已知是数列{}的前n项和,并且=1,对任意正整数n,,设).(1)证明数列是等比数列,求数列的通项公式.(2)设的前n项和,求.解(1)上述两式对应相减得是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2)∵.又小结本题的解答过程实质上是由变形得即为一个等比数列,从而问题可解.这种通过换元,将复杂问题转化为基本

5、的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来解决,在数列问题中十分常见.三、换元法在不等式证明中的应用例3已知x>0,y>0,2x+y=1,求证:.证明由x>0,y>0,2x+y=1,可设,则有.小结解答本题时,通过三角换元,将代数形式转化为三角形式,然后利用三角函数的有界性,从而完成不等式的证明.不等式证明中常见的换元有:(1)若0≤x≤1,则可令x=sinq()或x=sin2q();(2)若,则可令x=cosq,y=sinq();(3)若,则可令x=secq,y=tanq();(4)若x≥1,则可令x=secq();

6、(5)若xÎR,则可令x=tanq().四、换元法在三角函数中的应用关于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我们一般是利用其自身的有界性来解决.如果是形如y=sinx+cosx+sinxcosx的情况,则需要进行换元,其方法一般是:设sinx+cosx=t,则sinxcosx=,再将问题转化为二次函数处理;如果是形如y=asinx+bsin2x的形式,则直接令然后将其转化为二次函数来解决.在换元时,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变量取值范围的变化情况.例4解,.将其.小结本题中出现了sinx+cosx和sinxcosx的形式,我

7、们可以设sinx+cosx=t∈(-,],则有sinxcosx=,从而使原问题转化为一个二次函数的最值求解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题型.总之,通过换元,我们可以化高次为低次、化分式为整式、化无理式为有理式、化超越式为代数式;通过换元,我们能将不同的知识体系加以沟通和迁移,从而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使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