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619648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0-17
《初中记叙文细节描写序列化教学初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记叙文细节描写序列化教学初探梁咏鸾【专题名称】初中语文教与学【专题号】G351【复印期号】2013年11期【原文出处】《语文月刊》(广州)2013年6期第63~66页【作者简介】梁咏鸾,广州市真光中学 一、初中记叙文细节描写序列化教学的提出 1.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1)学生现状:初中阶段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写作训练,已经基本掌握了记叙文写作的架构,他们在作文里缺少的不是把某件事写完整的能力,而是缺少细节描写的能力,缺少通过细节提升文章水平的能力。因此笔者在最近五年的初中教学实践中,感到学生作文缺少感人的细节描写实在是一个制约作文成绩甚至语文总体成绩的瓶颈。
2、 (2)评卷现状:笔者在多次区、市、跨市联考、市中考中被分配在作文组进行阅卷,课余时间也多对高分满分作文作思考分析,发现高分满分作文多注重细节描写特别是典型细节的描写。所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细节描写是记叙文写作的制胜法宝。 2.细节描写序列化的必要性 (1)细节描写种类繁多,我们不可能一下都传授给学生,因此必须制定科学、严谨、有效、可持续的教学计划然后实施,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以序列化的形式来进行细节描写教学是比较高效便捷的途径。 (2)现实要求: ①教材缺少写作系统。纵观人教版语文教材,单元的“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活动”,只解决了各单元、各年级写什么的问题
3、,却缺少了“怎么写”的指导,这使得教材难以成为支撑初中作文教学的依靠,亟须建立一套授之有序、行之有效的写作指导系统。 ②教师缺少写作计划。由于教材教参的安排不足、指导性不强,因此教师在一线课堂教学中对写作的指导也一般缺乏科学的计划,难以形成有效的教授——运用——评价——反馈系统。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在对学生作写作指导时必须有具体的切入点,有科学的计划性和方向性,循序渐进,才能获得好的成效。因此在进行细节描写指导时也应该按序列来进行。 二、初中记叙文细节描写序列化教学的实施 1.教学理念: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以写带读 (1)以教材为本。经典篇目里的经典文段对学生的写
4、作有很好的示范作用,进行细节描写序列化教学应该从教材的文本阅读教学入手,这样既使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具有依纲靠本的规范性,又使细节描写的范例具有值得参考学习的典范性,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改变学生“学课文(特别是现代文)用处不大,中考又不会考”的消极思想,极大地调动他们学习语文教材文本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写作的兴趣,达到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目的,实现高效的细节描写序列化课堂。 (2)以课外名著阅读篇目为本。课外名著是写作示范的另一块重要阵地,笔者尝试在记叙文的细节描写序列化教学中引进课外名著阅读篇目及文段作为范本,这样一方面能在课堂上对经典著作的精彩文段作一些解读,对学生起
5、到一种“领入境”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精彩文本和经典人物形象的典范性和艺术魅力对学生起到了强大的榜样示范作用,促使他们模仿,激发了他们写作的欲望,达到了以读促写的教学目的;最后,这种课外引入课内的模式,增添了课堂的容量,提升了学生的眼界,活跃了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名著,达到以写带读的教学目的,促成教学双赢。 2.教学序列 (1)七年级上:动作描写。 教材引入:《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父亲教“我”脱险的片段中一系列动词的运用。 教材延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片段的一系列动词。 (2)七年级下:神态描写。 教材引入:《观舞记》中对卡拉玛姐
6、妹舞蹈时神态的描写。 (3)八年级上:心理描写。 教材引入:《背影》中作者对自己暗笑父亲迂腐的反思。《最后一课》中小弗朗士对不能再上法语课的懊恼、对自己以前没有好好学习的后悔、对韩麦尔先生离去的惋惜等的心理描写。 名著延伸:《骆驼祥子》中样子从军营出逃时对前路感到迷茫的心理描写:“外面的黑暗渐渐习惯了,心中似乎停止了活动,他的眼不由地闭上了。不知道是往前走呢,还是已经站住了,心中只觉得一浪一浪的波动,似一片波动的黑海,黑暗与心接成一气,都渺茫,都起落,都恍惚……” (4)八年级下:肖像描写。 教材引入:《藤野先生》中对藤野先生的肖像描写。《列夫·托
7、尔斯泰》中对托尔斯泰的肖像描写。 名著延伸:《西游记》中对典型人物如孙悟空、猪八戒等的精彩肖像描写。 (5)九年级上:环境描写。 教材引入:《故乡》中对故乡二十年前后的对比描写。《我的叔叔于勒》中两次对海面景色的描写。 名著延伸:《水浒传》中《智取生辰纲》展现天气炎热的环境描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展现气候严寒的环境描写。 (6)九年级下:反复细节描写。 教材引入:①语言描写的反复:《我的叔叔于勒》:“父亲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