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组合体表面连接处的画法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组合体表面连接处的画法》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本套教材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部推荐现代制造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系列教材。教材从课程性质的界定到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结构及课程实施等方面,都充分体现了:1以培养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2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办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既增强针对性又兼顾适应性;3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适应企业技术发展,突出现代制造技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
2、、新方法。3教学组织以学生为主体,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一) 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图课程在编写的过程中遵循“精选内容、突出重点、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主”的原则;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循序渐进讲清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从培养学生画图、读图能力出发,既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又体现现代制造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为学生学习现代制造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二)变革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图课程改变学生被动学习、机械学习的状况,倡导自主、合作的
3、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机械制图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三)优化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图课程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课程重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把行业、企业纳入评价主体。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机械制图》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学习了组合体表面连接处的几种形式,以及不同形式的画法,它是基本体向组合体过渡的纽带,是学生空间
4、想象力形成及识图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画组合体视图前必须先分析组成组合体的各基本体表面连接处的关系,掌握其画法,才能不多画线,不少画线。看组合体视图时也必须进行相邻表面关系分析,才能想象出组合体的整体形状。所以说它既是对前面所学基础知识的考察,也是后面学习组合体画图的基础。本节课内容不是很抽象,图片都是学生平日经常见到的,比较直观,学生比较容易参与进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释放他们的热情,体验成功的喜悦,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制图的积极性和空间想象能力。本节课的内容:1组合体的组合形式2组合体表面连接处的画法本节课的重
5、点:组合体表面连接处几种情况的画法。本节课的难点:组合体表面连接处相切时的画法。三学情分析当前严峻的升学和就业形势,导致多数人认为上中职学校没有发展前途,基础好的学生都上了高中,中职学校的生源都是被挑选后剩余的学生,其基础知识掌握较为薄弱是不争的事实。大部分学生理论学习热情不高,缺乏钻研精神,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上得过且过、效率低下。并且,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他们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外界诱惑非常大,因此课程学习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他们热衷于网络、游戏、追星、享乐等,根本无心学习。另外,现
6、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环境优越,从小缺乏艰苦的锻炼,因此表现在心理品质上即为严重的意志薄弱,怕吃苦、怕困难、心理脆弱、学习惰性强,无法正确对自己做出评价,思想观念相对弱化,做事处世急于求成,对社会回报期望值明显偏高。因此,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当代中职教育的要求。另一方面,中职生源虽然基础知识差,但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的思维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且追求时尚,追求财富,出人头地的梦想非常强烈。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发掘他们的潜力,努力实施“因材施教”。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够分
7、清组合体表面连接处的几种情况。2学会组合体表面连接处几种情况的画法。二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空间立体感和方向感。三情感目标:1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2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构筑独立思考与团结协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3从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树立乐观的态度和学好制图的自信心。五教学评价中职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较差,他们一般以形象思维为主,接受能力较差,没有生产实践知识,头脑中立体库存很少,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很有限。针对这种情况我收集了很多各种组合形式的
8、组合体模型,让学生有比较地进行观察,分析,思考。另外在课堂上,我把课件和传统教学媒体(模型、板书、语言)的优势有机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有效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体性教学和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课件创设情境,以旧的知识作为桥梁,首先就组合体的组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组合体上相邻表面的连接方式,并以此导出新课,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