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60735
大小:24.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7-12-26
《简说百叶窗在幕墙装饰中的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对建筑装饰、环境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不再是单纯的砌墙物体,而是艺术与建筑物的结合,建筑与艺术的,家装艺术欣赏的品味也提高了。现代建筑装饰不仅对新建筑要求造型美观,功能齐全,对旧的建筑也要求通过装饰后,旧貌变新颜,这就给从事建筑装饰行业的人们带来了新的压力,同时也带来新的生机。 在进行外墙装饰工程时,针对如何解决建筑外墙上不协调的排风洞口,不美观的大小风机等问题,我们设计了几种不同形式的百叶窗,将巧妙地运用在外墙装饰中,解决了外墙不美观的问题,也同时解决了室外空调风机外
2、露积灰,室外排气扇难看的问题;同时给业主带来了好的环境,产生了节能效应。现将这方面的经验提供给同业参考,让百叶窗的功能在美化环境、美化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大家知道,无论是老建筑,还是新建筑,只要外墙面上有不同规格的空调或换气扇悬挂在上面,上面的灰尘和污垢就会给建筑带来瑕疵。为了掩饰这些疵点,使用百叶窗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它可以收到一石二鸟的效果。一方面,美化了建筑物,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护空调、排气扇等设备。 在百叶窗材料的选取上,可从服从装饰的整体需要出发,使用木制品、塑料制品、铝制品等。在式样的选取上,有以下几
3、种式样可供参考。 方形百叶窗:在众多的方形吊顶或外墙板块组合中,方形非常协调,在一个大面积的外墙上,有节奏、有艺术性地点缀几个方形点,有时会出现画龙点睛的效果。 长方形百叶窗:多数按大面积布局的模数来分割,如安排恰到好处,有线条美的效果,它在现代建筑中用得最多。 通长条形百叶窗:百叶窗在外墙中形成线条美,有规律性,当窗户开启时,外墙出现了点,加上通长条百叶窗的出现,点线面的相互结合较完美。 方格叶片组合型百叶窗:有纵横叶片形成方格,看上去不以为是百叶窗,而是一个装饰品,效果很好。 圆形百叶窗:出现在圆的
4、系列里协调统一,出现在方形结构中,同样很漂亮。因为他体现了“方中有圆,圆中有方”,能给建筑带来艺术美。 由于百叶窗的出现,将不同规格的洞口、换气扇、大小室外风机的洞口都隐藏在背后,其功能不受影响,对外部环境又是一种美化。 那么,百叶窗的实际使用中又有哪些功能呢? 功能一: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人们在市内生活、工作、活动,就必须呼吸氧气,排成二氧化碳。一般每人每小时要呼吸20立方米的新鲜空气,如有燃烧器具,那就需要更多的新鲜空气。此外室内空气会有多种灰尘和细菌,也需要换入新鲜空气。在外墙上装一个换气扇,隐藏在
5、百叶窗的后面,即可保持外形美观,又能保持室内有新鲜空气输入。搞好换气,还有余下的好处: 除臭:前面我们已经讲到,换气扇有较好的换气功能,通过换气可除去恶臭味,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室内由于抽烟的味道,人的体臭及其他气体中所产生的气味等等,使空气中常混有各种怪味,但久住这种环境的人常常注意不到,这也和人不知道自己的体臭一样,这是人的嗅觉很容易习惯和麻痹某种气味的缘故。酒类、香料、家具涂料等的味道也往往是自家人不在意的,而外来客人却比较敏感,所以要加大居室的通风和换气功能,而百叶窗可以解决通风换气所带来的墙面不美观的问题。
6、 除尘:加强换气,还可以及时排除房间中的灰尘,保持室内的清洁,这对人的身体健康是大有好处的,因为空气中的灰尘往往带有不少病菌,及时换气,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病菌。 调节室内外的温差:通过换气,可以较好地调节室内外的温差,其道理是显而易见的,这可以提高房间的舒适度。 功能二:遮阳和节能。 在夏天,太阳直射建筑物,会增加建筑物的室内温度,尤其是在武汉这样一个“火炉”,安装百叶窗,会有效地减少阳光的直射,降低室内的温度,提高空调的使用效率。而冬天,由可以通过调节百叶窗的角度来增加阳光的照射,有利于通风和采光。这样,可
7、以有效地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大城市的热岛效应,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功能三:对建筑物的维护和保养。 这点道理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有了百叶窗,可以减少建筑物阳光的直射,减少雨水对建筑物的侵蚀,有延长建筑寿命的功用。 百叶窗的设计与安装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百叶窗的式样很多,在选材时,应注意选取轻质、高强的材料,如铝材、塑料制品等,其颜色应与建筑物的色调相协调,在制作安装中应注意: 1、设计外墙百叶窗时,如果是空调的通风口,要根据空调功率的大小来确定其窗口的尺寸、叶片的大小、
8、片与片的间距,否则会造成通风不良。 2、设计外墙百叶窗的目的是为了通风排气、防雨水,要对叶片的形状进行科学合理的定型,使雨水在一般情况下不易渗入百叶窗内。 3、百叶窗内的风机冷凝水系统要设计下水系统,不能让冷凝水泛滥成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