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判断.doc

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判断.doc

ID:58548425

大小:5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9-03

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判断.doc_第1页
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判断.doc_第2页
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判断.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判断.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判断山东省邹城市大束中学王福海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常常会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但也有一些化学反应在发生时,根本就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发生,这对于初学化学者来说,如何正确理解这些反应,又如何能正确判断这些化学反应是否发生等存在着一定的迷惑;并且,近几年来中考命题中,常出现有关该问题的“实验设计、试验探究、试验评价”等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的新型题目,所以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更加迫切。那么,对于这类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如何判断呢?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来入手:一、从化学反应的原理和特

2、点入手,设计一些特殊的实验装置,加以判断:如:在“CO2+2NaOH==Na2CO3+H2O”反应中,根据“二氧化碳气体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导致气体体积减小”这一原理和特点分析,只要该实验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就可以导致压强减小,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装置,就能观察到一定的实验现象,从而判断此化学反应的发生。例如:气球膨胀塑料瓶变瘪U型管内液面左侧上升右侧下降形成喷泉类似设计装置很多,不再一一列举。二、从化学反应的实质过程入手,借助一些药品的帮助,加以判断1借助酸碱指示剂对于酸碱中和这类无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我们可以通过其酸碱性的改变,借助于酸碱指示剂,通过其颜色的变化来判断

3、物质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在“NaOH+HCI==NaCI+H2O”反应中,无论是酸中和碱,还是碱中和酸,混合溶液的酸碱性(度)已经变化,我们就可以采用滴入酸碱指示剂的方法,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都可以采用,但通常多采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因为其颜色的对比非常鲜明。当然,我们也可以借助对应的石蕊试纸或pH试纸对混合后的溶液进行测定,从而间接判断反应的进行。又如:在“CO2+H2O==H2CO3”的反应中,我们也是借助了酸碱指示剂——紫色的石蕊试液,通过“溶液由紫色变红色”这一现象,来判断出碳酸的生成,得知反应的发生。2借助其他的药品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构成

4、物质的分子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物质的分子,也就是反应物的消失和新物质的生成过程。据此特点,我们可以借助一些药品,利用其性质,来判断一些物质的消失或新物质的生成,从而间接的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⑴反应物的消失如:在“CO2+2NaOH==Na2CO3+H2O”的反应中,我们可以借助以下装置和药品,澄清石灰水NaOH溶液通过“澄清的石灰水不变浑浊”这一现象来判断通入的二氧化碳气体已被氢氧化钠溶液完全吸收反应。又如:“NaOH+HCI==NaCI+H2O”的反应中,我们可以向混合后的溶液中,滴加一些CuSO4等铜盐溶液、FeCl3等铁盐溶液、MgCl2等镁盐溶液,通过“无沉淀生

5、成”这一现象判断氢氧化钠溶液已不存在,故已和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⑵新物质的生成如:“CO2+NaOH==Na2CO3+H2O”反应中,我们就可以借助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溶液或CaCl2含Ca2+的溶液、BaCl2含Ba2+的溶液,通过“气体生成或白色沉淀生成”这些现象,来判断CO32—的生成,从而间接判断了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还是在“CO2+2NaOH==Na2CO3+H2O”反应中,不过这里不再是氢氧化钠溶液,而是干燥的氢氧化钠固体,实验时,我们把新制得的无水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固体研碎,放入一盛干燥二氧化碳气体的试管中,密闭,静置二十四小时左右。通过“白色粉末变蓝

6、”这一现象,证明有水生成,从而判断氢氧化钠固体和二氧化碳已经发生了化学反应。三从化学反应的热现象入手,借助一定仪器,加以判断我们知道,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一般放出热量。对于热效应大的化学反应,由于现象非常明显,我们很好判断,但对于热效应比较小的化学反应由于放热少,外界表现为无现象,比如前面所列举的几个化学反应。对于这类化学反应,放热虽少,但毕竟放热,我们就可以借助灵敏温度计、温度显示仪等仪器,通过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来判断化学反应的发生。但此方法必须和物质溶解的效应相区分,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分析判断,会使同学们对化学反应的实质理解更加深刻

7、,化学变化和常伴随现象间的关系有了更加充分的认识。知道判断化学反应发生的唯一标准,那就是有新物质生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