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537202
大小:1.33 MB
页数:48页
时间:2020-10-21
《《说木叶》优秀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诗歌中常见的意象A春秋菊月梅B萧瑟高洁傲然生机勃勃惆怅诗中作者为何不用“落叶”与“落花”,而用“落木”与“落红”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词填空:说“木叶”林庚(1910—2006)林庚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
2、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作者介绍识词释义1.词语认读袅袅()照浦()褒()奖灼灼()亭皋()寒砧()涔()阳万应锭()言筌()窸窣()迢()远庾()信橘徕()冉冉()陆厥()柳恽()桅()杆潜力()niǎopǔzhuócénxīsūláijuétiáorǎndìnggāoyùnzhēnwéiquánbāoyǔqián2.词语理解袅袅——灼灼——寒砧——迢远——亭皋——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形容烟气缭绕上升;)明亮鲜艳的样子。秋后的捣衣声。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
3、象。砧,捣衣石。遥远。水边平地。亭,平;皋,水旁地窸窣——相去无几——象声词。此处指叶落的细小的声音。互相间存在的距离不大。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于“木”字。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有暗示性)第6段,“木”第二特征:暗示微黄与干燥,有清秋的气息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1
4、、文章结构思路如何?(概括归纳)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3、(7)总结:“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总结全文)发现问题(1—3)分析问题(4—6)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全文思路“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2、阅读1-3段,思考:作者谈了一个怎样的文学现象?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1、‘‘木叶’’是历代诗人笔下钟爱的对象。2、诗歌中有用“树”
5、,有用“叶”“树叶”“落叶”却无人过问。“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产生过许多精彩的诗句;3、其中关键在于“木”字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3、阅读4、5、6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有哪些特征?“木”的这两个特征体现了诗歌语言中___的问题。暗示性“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容易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问题引导下的再学习4、比较“木”和“树
6、”各有什么特征?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饱满)(空阔)树木满树的叶子浓阴水分很充足浓绿木头木料、木板树干落叶秋天微黄干燥木叶的特征本身含有落叶的因素微黄干燥单纯、空阔、疏朗的清秋气息。场合:秋天叶落情感: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总结:树(叶)——繁茂的枝叶密密层层浓阴饱满无飘零之意落叶——繁密湿润飘零之意木叶——落叶的因素木质的树干微黄干燥空阔疏朗落木——无“绵密”之意空阔5、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问题引导
7、下的再学习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作者通过说“木叶”,告诉人们诗歌语言是富于暗示性的,提倡推敲用字用词,更好的把握诗歌的内涵和意境。“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7、课文阐释的是诗的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认为如何?1、标题若拟为“谈
8、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成为理论性很强的学术论文。2、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中品读玩味,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简单,并逐层深入,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题目应是本文的一个亮点。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得到启示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