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536380
大小:69.63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10-21
《兰亭集序知识点梳理.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兰亭集序》知识点梳理一、基本常识1.关于序、跋类文体放在卷首为序,也称前言;放在卷末为跋或后序。序言有的是作者或者编者自己写的,也有的是别人所写。其内容和作用,多为说明写作或编写的情况、目的,阐述某些观点,介绍或评价作品等。序的体裁,有的是近似论说文,如《史记》中的书、表、传的序,都是在议论中夹着感慨,总结历史教训,表达作者的见解和对人对事的态度。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教与学》,其中的《伶官传序》即属此类。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如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后序或跋一般是对序的再补充,大都简峻峭
2、拔,不像序那样详细丰富。另外古代还有一种赠序,为临别赠言一类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要和书序严格区别开来。2.写作背景修禊,古代的一种习俗。于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三),到水边嬉游,以消除不祥,也称“春禊”。据说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风和日丽,天清气朗,王羲之与当时的名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山阴兰亭畅饮欢歌,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他们借“修禊”之名而举行的一次诗会吧。名人雅士,融融欢聚,曲水流觞,低吟浅唱,1好不惬意。王羲之面对高朋挚友,挥笔泼墨,写下了“绝代无双”、书文皆美的序文。二、字词语言1.通假字虽趣舍万殊,静躁
3、不同趣通取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2.古今异义茂林修竹古:长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列坐其次古:旁边、水边今:常用义为质量差或取诸怀抱古:兼词,“之于”合音今:常用义为众曾不知老之将至古:读zeng,竟今:读zeng多作姓向之所欣古:过去、原来今:常用义为方向终期于尽古:至、及今:无此义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义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3.词类活用A.形容词作名词群贤毕至贤士少长咸集年轻人,年长的人B.形容词作动词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C.名词作动词映带左右环绕2一觞一咏喝酒D.数词作动词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看作一样4.一词多
4、义列坐其次旁边水边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次一等余船以次俱进次序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情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高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长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学习进步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办好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至、及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期望、要求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时间期限35.虚词运用所以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表原因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以此用来吾知所以距子者,吾不言表方法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助词表定语后置
5、之曾不知老之将至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往达到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助词的三、理解分析1.结构脉络(一)叙宴集盛况(1)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情(2)写景——山、林、竹、水、气候;(3)盛况——流觞曲水,一觞一泳(4)感受——信可乐也(二)发人生感慨(1)为人处世的方式静态——晤言一室动态——放浪形骸(2)感慨抒怀修短随化,终期于尽4死生亦大矣(三)明作序要旨(1)否定虚无主人生——“一死生虚,彭妄作”(2)写作机——“后之者,将有感于斯文”2.重点句理解“向之所欣,俯仰之,已迹,犹不能不之于,况修短随化,期于尽。”“向
6、之所欣”,意先前所喜的事情,即先前的“”事;“俯仰之,已迹”,言其先前事,刻之已成往事;“犹不能不以之,”双重否定句,意尚且不能不因此而感慨;“况修短随化,期于尽”,意何况于生命不短,究免一死呢?整个句子是一个用“⋯⋯犹⋯⋯何况⋯⋯”关的关系的复句。句一是从亭聚会想到今人“当其欣于所遇,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和“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两种度的看法;二是以“况修短随化,期于尽”,引出“死生”个全文的中心。“一死生虚,彭妄作。”“一死生”“彭”是庄周人的生死的看法。“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小;
7、莫寿乎子,而彭祖夭。”庄子生和死,寿和短命,没有的界限,是相的。本不,但他夸大了相性,以致否定了生与死的区,生和死相同。800的彭祖和夭折之人没有区,然是荒的。作者在第三段引5出孔子“死生亦大矣”的观点,以古人、今人和后人无不为无常而作生死之事之叹,来说明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之荒诞。3.写作特色(1)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的完美结合第一段叙事、描写,二、三段议论、抒情。先叙兰亭之会盛况,描写山水景致,而后由乐入悲,转入对生死问题的议论,抒发感慨之情。文笔洗练,自然有致。(2)借题发挥,立意高远《兰亭集》为游宴诗集,作者借为其写序表明了
8、自己的生死观。并批判了崇尚玄学的当时,存在着一种虚无主义的倾向。使本篇立意高远,不同凡响。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