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522112
大小:22.48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10-21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海底世界2北京课改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学内容10、海底世界第二课时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背诵第3段学习目标2、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并体会这段话是怎么写具体的3、了解海底是景色各异、物产丰富的地方,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产生探索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课文第2、3、4段,了解海底是景色各异、物产丰富的地方教学难点第4段,能找出重点句,知道动物是怎样活动的,并体会这段话是怎样写具体的预测学生问题不能抓住重点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问题解决策略找一找关于海底世界的资料,读中体会,想一想怎样读,为什么这么读学生活动(形式、内容)教师活动(形式、内容)一、复习旧知听写词语朗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二
2、、围绕问题进行朗读感悟(一)整体感知海底世界是()(二)细读感悟理解第三自然段1.指名读,想一想这段一共几句话,告诉了我们什么?2、(1)读前三句,想一想,从这三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2)结合句子理解“是否”、“窃窃私语”。①把“是否”换成另外一个词语,又不改变原句的意思,这句话可以怎么说?②指名读“窃窃私语”,说出它的意思,然后体会这里用“窃窃私语”显得特别生动。(3)指名读后两句,想一想,从这两句话中你又知道了什么?听写课上互判,订正[来源:Z&xx&k.Com]投影出示第三自然段。一共五句话,告诉我们海底有声音让学生试着摹拟窃窃私语(海底有很多很
3、多声音)(4)海底都有什么样的声音呢?(四个“有的像,,”吃东西的声音,行进的声音,发出警报)(5)这些是不是海底所有的声音?你是从哪知道的?(6)课文中写出了这么多种声音后,还用了省略号,说明海底的声音怎么样?(7)从这么多种声音中,可以看出海底的景色怎么样?3.体会句子之间的关系4.联系第二、三两个自然段,让学生思考:(1)这两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在宁静的海底,如果你听到各种声音,会有什么感觉?(感受“静中有声”,显得奇异)(2)为什么海底有这样奇异的景象?(海底奇异的景象离不开丰富的物产)(3)指名读二、三自然段,要求读出海底景色的奇异。二、理解第
4、四、五、六自然段1.指名读,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海底物产丰富的?(动物、植物、矿物)(1)学习第四自然段。①轻声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一共几句话,讲的是什么?②指名读第一句,想一想告诉了我们什么?从哪儿看出海底的动物有很多?③快速读第二句,告诉我们什么?④指名读三~六句,想一想讲的是什么?⑤重点理解:(海底的声音多种多样)(景色奇异)指明:在这一自然段中,前三句告诉我们海底有声音,但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声音,这就是概括地写;读了后两句才知道海底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这就是具体地写,先概括后具体,句与句之间就是这样联系起来的。投影出示第四自然段内容(一共六句
5、话,讲的是海底有很多动物,它们的活动方式不同。)[来源:学*科*网Z*X*X*K](海底有很多动物)“伸缩”是什么意思?你还知道什么动物是靠肌肉伸缩爬行的?“只能”说明什么?“普通”是什么意思?用“普通”说一句话。比普通火车还快说明什么?“反推力”怎样理解?想一想你见过什么是靠反推力前进的?“巴”是什么意思?⑥小结三~六句,具体介绍了五种动物的活动方法:它们有的速度极慢,有的速度极快;有的向前进,有的向后退;有的自己活动,有的自己不动。就在这快与慢、进与退、动与不动的鲜明对比中,突出了它们的活动方法不同,说明了各有各的活动方法。⑧引读第四自然段。⑨依照学
6、习第三自然段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第四自然段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⑩从这一段中可以看出海底的物产怎么样?(2)自学五、六自然段,讨论:海底有哪些植物和矿物?①海底有哪些植物?说明海底植物怎么样?②海底有哪些矿物?“稀有”是什么意思?说明海底蕴藏的矿物怎么样?③从这两个自然段中也可以体会到海底的物产怎么样?(3)四、五、六三个自然段都写出了海底丰富的物产,从这些物产中还能看到海底的什么特点?景色奇异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三、把二~六自然段连起来读思考:海底是一个什么世界?指出:每段中的内容虽各有侧重,但又互相联系,不可分割。在景色奇异中包含着物产丰富,丰
7、富的物产中也显示出景色的奇异。放录像向学生介绍动物的活动方式。(形象感知动物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每句讲的是什么)(投影出示海底植物图)(种类繁多)[来源:Zxxk.Com]四、指名有感情地读全文1、让学生想一想,为了说明海底是一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课文开头、中间和结尾各写了什么?[来源:学科网]2、、读全文(找出课文中的重点段)3、、练习朗读4、、指导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四、作业[来源:Z§xx§k.Com]1、背诵课文.2、仿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