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512233
大小:67.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5-18
《让学生做课的主人.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与朱元思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整体把握全文结构,理解作者行文思路, 2、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感触。3、能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文字变成生动的图景,感受大自然的美。4、熟练地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语言之美、自然之美,培养想象力 2、疏通文意并熟练地背诵课文。 3、把握行文思路,理解“鸢飞戾天……”两句的深意。【课前准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认知生字:湍、轩、邈、泠、嘤、鸢、窥、柯2、熟读课文,了解大意。【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靠近杭州的西湖有一
2、条富春江,那里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李白的《朝发白帝城》写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首诗写出了江水流速之快。今天,我们欣赏一下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看看富春江水是怎样的流速,周围的山又是怎样的? 1、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识记生字 缥(piǎo) 湍(tuān) 轩(xuān) 邈(miǎo) 泠(líng) 嘤(yīng) 鸢(yuān) 窥(kuī) 柯(kē)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从字的音、形、义三方面理解、认记,可以让学生大声读一读,动手写一写。 二、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背景,疏通文意1、作者介绍(1)作者简
3、介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2)背景《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2、朗读课文: 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感知课文内容。注意语气,突出重音,节奏鲜明,速度稍缓。3、疏通文意: ⑴ 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通过交流、讨论、分析
4、、归纳等方法掌握文言知识,并设置解答疑难和提交学习成果的环节进行归纳疏通,努力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补充注释: 风烟(俱)净:全,都。 任意东西:任凭江流飘荡而或东或西。 一百(许)里:余。 天下独(绝):极顶。 急(湍甚)箭:湍,急流。甚,胜过,超过。 泉水(激)石:冲击,冲刷。 (好鸟)相鸣:美丽的鸟儿。在昼(犹)昏:犹如,如同。 ⑵ 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对搞不懂的问题,通过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相互质疑解答,弄懂全篇。 ⑶ 课堂交流,划出疑难语句,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翻译全文。 ⑷ 继续朗读课文,以至成诵。 三、自主学习,
5、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导学)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对这篇课文已经有了大概的了解。若要对文章的内容做进一步的探究,还应怎样做呢?同学们可以提出问题,供大家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集中归纳到以下几点,通过合作探究,做出解答,最后统一认识)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全文的中心句。 2、划分本文结构,概括段落大意。 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目的是什么? 4、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得出来? 5、本文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1、本文主要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中心句是“奇山异水,天下
6、独绝”。 2、第一段总领全篇,点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二、三段分写,紧承上文,具体而细致地分别描写异水和奇山。 3、主要采用了描写的手法,表现了山川的景色,突出了富春江(一百许里)水之清澈和两岸夹山之高峻。 4、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蔑视和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可以看得出来。 5、本文是一篇骈体文,语言优美,采用以骈为主,骈散结合的写法,且讲究对和声律。(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主讲,结合学过的课文《陋室铭》,指导学生能分辨课文中的骈句和散句即可,不必细究) 四、探究景物描写的特点 请学生谈谈本文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并用同
7、样的方法,做口语片断练习。 教师提示: 1、抓住了景物的特点,突出了“奇山异水”。 2、按地点转移,由近及远的顺序写:从流飘荡,俯视碧水,仰观青山。 3、采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描写对象形象鲜明,富于生机: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夸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比喻、对偶);负势竞上,争高直指(拟人);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对偶)…… 4、详写山,略写水。疏密有分,轻重有度。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巩固知识) 教师首先让学生集体背诵《三峡》,熟悉文章的内容。然后让学生从内容和形式等方面谈谈两篇文章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