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43860
大小:2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7-12-25
《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说课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说课稿武威第十九中学许新春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第一课时。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一下本节课的设想。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函数知识是初中代数的核心内容,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函数把前面所学的方程、不等式等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成为解决代数知识的“桥梁”。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八年级上册“一次函数”等内容中对函数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讨论反比例函数图像与性质,可进一步领悟函数的概念,积累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
2、以及用函数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也为以后学习二次函数奠定基础。2.教学目标:根据课改“以学生为主体,激活课堂气氛,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精神。因此把教学目标确定为:知识与技能:1作反比例函数的图象2掌握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过程与方法:.逐步提高从函数图象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探索并掌握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善于交流的意识和习惯3教学重点:学习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画法,概括反比例函数图象的共同特征。教学难点:从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中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为了突
3、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并制作了能动态演示函数图象的多媒体课件,同时让学生准备了坐标纸,以便亲手操作,既节省时间,又能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二、教学方法:鉴于教材特点及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设想采用问题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用层层推进的提问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观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探究——讨论——交流——总结”的学习活动过程.三、学习方法:对于函数的学习学生有畏惧心理,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所以在课上的学生活动中:本
4、堂课立足于学生的“学”,在对比和讨论中让学生在“做中学”,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去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因此在课堂上要采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的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体会参与的乐趣,成功的喜悦,感知数学的奇妙。四、教学流程:(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问题一:要开启图中的铁桶,用大的改锥好,还是小的改锥好?问题2:阿基米德有一个奇思妙想:“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可能吗?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创设了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同时,无形
5、之中突出了学科渗透,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两个问题都揭示了一个道理,力与力臂成反比,这样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课堂“反比例函数”。(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1:挑战记忆从回顾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入手,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想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找到本节课的切入点。这一环节的设计架起新旧知识过度的桥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作图象对比一次函数的作法,提出画反比例函数的三部曲:列表、描点、连线,并且用多媒体展示这三个步骤。在整个过程中用动静结合的画面展示,既形象直观,又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这时候学生跃跃欲试,于是我组织了“心动不
6、如行动”这一活动,目的在于强化知识的记忆,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3:分析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在同学们掌握了图象的画法后,我让学生展示了自己的作品把学生带入了第三环节,主要目标是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上我设计了三个过程。首先,观察同学们自己画的反比例函数图象是什么,分别在第几象限?其次,分析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这时我用动画展示了第一象限内的点,当x逐渐增大时y的取值,通过形象直观的画面,类推出一三象限图象的增减性。这个过程中老师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提出问题,突破本节课的难点。然后让学生与同伴交流二四象限图像的增减
7、性,从而弥补单独观察的不足,也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再次把课堂推到一个高潮。最后,总结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目的在于梳理知识,为本堂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三)分层练习,深化提高。首先,设计简单的练习帮助学生加深知识点的记忆,然后,对教材进行了拓展与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思想。(四):课堂小结、作业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以活动为载体,气氛热烈,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课堂效果较好2、引入新课渗透了杠杆原理,在平常的教学中也常有理化这些相关知识的整合,在教育教学中终身学习是非常必要
8、的。3对于现在大班额的教学,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但由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经验、感受不一样,知识水平也不尽相同,对同样的问题会发表一些不同的认识和看法,这是不可避免的。不过我将努力捕捉这些学生带给我的灵感的火花,在今后教学设计中大胆尝试运用。不足之处,在这里愿与各位领导和老师共同研讨,共同交流,共同进步,共同分享。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