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437637
大小:379.0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9-07
《气管支气管异物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气管、支气管异物Foreignbodiesinthetracheaandbronchi气管、支气管异物主要系指外源性物体经口或鼻误吸入声门,停留于气管、支气管内而致病者。早期可阻塞窒息,倾刻丧命;晚期可引起肺部严重并发症及呼吸、循环功能衰竭,是耳鼻咽喉科急症之一。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偶见于成人。[病因]1.幼儿牙齿发育不全,咀嚼不细,喉的保护性反射功能亦不健全。进食时若嬉笑、哭闹、跌倒易将食物吸入气道,是气管、支气管异物的最常见原因。左支气管花生2.儿童口含物品玩耍,成人口含物品作业,突然说话、哭笑、跌倒时,不慎将异物
2、吸入气管、支气管。3.全麻或昏迷病人吞咽功能不全,容易误吸。4.鼻腔异物钳取不当,咽、喉滴药时注射针头脱落也可落入气管、支气管。[异物种类]植物性:花生、瓜子、豆类、玉米等占80%。动物性:鱼刺、骨片等。矿物性:金属类、石子等。化学性:塑料笔帽等。[异物位置]异物的位置主要取决于异物的大小形状及性质,并与解剖因素有关。[病理]病理改变与异物性质、大小、形状、停留时间与有否感染等因素有关。1.异物刺激引起炎症反应2.异物阻塞支气管造成肺部病变(1)不完全性阻塞──肺气肿(2)完全性阻塞──肺不张如病程持续较久,
3、远端肺叶因引流不畅,有时可并发肺炎或肺脓肿等。(3)异物移位性阻塞──全肺阻塞(窒息)左支气管图钉——炎症右支气管花生——炎症不完全性阻塞——肺气肿完全性阻塞——肺不张异物移位性阻塞示意图[临床表现]异物进入:呛咳、呼吸困难、缺氧。异物贴附气管或支气管壁: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异物重新活动:再发症状。并发症:有气胸、皮下气肿、纵隔气肿、肺炎、肺脓肿、心衰等,出现相应症状。呼吸困难--四凹征[检查与诊断]1.病史异物吸入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如异物史不明,但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久治不愈者;或支气管肺炎反复发作者,尤其是儿童,应高
4、度怀疑,细心排除,注意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鉴别。2.物理检查(1)气管异物A.拍击音——异物撞击声门下区产生,于咳嗽或呼气末期可听到,于气管前听诊更为清晰。B.哮鸣音——气流通过异物阻塞的狭窄气道产生的鸣响声。C.撞击感——异物撞击气管壁或声带所致,气管前触诊感到。气管活动性异物——拍击音(2)支气管异物望诊——患侧胸廓扩张受限;触诊——患侧语颤减弱;叩诊——肺气肿时呈高清音,心界向健侧移位;肺不张时呈浊音,心界向患侧移位。听诊——患侧呼吸音减弱或消失为重要体征,并可有病理性呼吸音。纵隔摆动产生的原因:呼气时患侧空
5、气不能排出,胸腔压力患侧大,纵隔向健侧移动;吸气时患侧空气进入受阻,健侧胸腔压力增加,纵隔向患侧移动。4.支气管镜检查经上述检查仍不能明确诊断,而临床又疑为气管、支气管异物时可下镜检查,以确定诊断。[治疗]气管、支气管异物是危及生命的急症,应及时诊断,尽早取除,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并防止发生因呼吸困难、缺氧而致的心肺功能衰竭。是取出气管、支气管异物的主要方法。最好在全麻下进行。成人多采用直接插入法;小儿一般经直接喉镜间接插入。(3)纤维支气管镜或电子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少数位于支气管深部的细小异物,硬管支气管镜难于窥见,可
6、在纤维支气管镜或电子支气管镜下取出。(4)经气管切开异物取出术仅用于巨大或特殊性异物;或病情危急,内窥镜设备和技术条件受限的情况下采用。1.取出异物。方法有:(1)经直接喉镜异物取出术适用于气管内活动的异物。(2)经支气管镜异物取出术2.应用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以控制感染,防止喉水肿发生。3.治疗并发症。有心衰时酌情使用强心药物。有严重气胸、纵隔气肿时,应及时引流。【护理措施】(一)术前护理1.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使其安静,避免哭闹引起异物移位及增加耗氧量。2.了解异物的种类,准备好抢救药品,完善术前检查。3.
7、病人应卧床休息。准备内镜检查者,应禁食水。4.应注意观察病人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变化,尽早发现感染、出血、喉阻塞等并发症。5.心理护理应耐心向病人说明病情,治疗措施,让病人及家属了解诊治经过,使其减轻或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诊疗。(二)术后护理全麻者按全麻术后护理。术后了解手术经过及异物取出情况并记录。休息内镜术后应静卧休息、少语,尽量避免儿童哭闹。严密观察病情,注意观察脉搏、呼吸情况,监测血氧,必要时吸氧、吸痰。对于婴幼儿,实行支气管镜检查并取出异物,有时术后会发生喉头水肿,引起呼吸困难和声音嘶哑,术后应遵医嘱及
8、时吸氧,抗生素及激素治疗。【健康教育】1.未经麻醉直达喉镜行异物取出术者,术后2小时可进软食;局麻者,术后4小时可进软食。2.嘱病人术后禁声,尽量避免咳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