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409610
大小:2.04 MB
页数:9页
时间:2020-05-10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专题十祭文第2课祭欧阳文忠公文学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2课 *祭欧阳文忠公文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张谓《早梅》3.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贾岛《剑客》4.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孟郊《登科后》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一、字词积累1.字音溟(mínɡ)漠 瑰琦(qí) 闳(hónɡ)辩屯(zhūn)邅(zhān)困踬(zhì)社稷(jì)歔(xū)欷(xī)2.一词多义(1)期(2)苟(3)去(4)然3.词类活用然天下无贤不肖 形容词作名词,有才能的人4.古今异义①世之学者
2、-9-古义:求学的人。今义:表示在某一方面学问造诣深厚的人。②及夫发谋决策古义:确定策略。今义:决定的策略或办法。③窜斥流离古义:放逐。今义:由于灾荒祸乱而流转离散。④上下往复古义:官位的提升和下降。今义:指方位。⑤其出处进退古义:出,出仕为官;处,闲居在家。今义:来源。⑥从容指顾古义:言语举动适度得体。今义:不慌忙,镇静,沉着。5.文言句式(1)宾语前置句而其谁与归(宾语“谁”前置)(2)状语后置句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状语“以社稷之安危”后置)(3)省略句且犹为(其)涕泣而歔欷二、文学常识1.走近作者见“专题四《游褒禅山记》”2.写作背景本文为王安石悼念欧阳
3、修的祭文。欧阳公对王安石有知遇提携之恩,然两人分属新旧党,曾因政治立场不同,为革新变法而意见分歧。欧阳公死后,王安石闻知死讯时非但不记仇,还写了这篇情感真挚的悼文,足见其就事论事的广阔胸襟。文中更举欧阳公事迹,盛赞其文章、事业的光辉成就及其高风亮节,非一般沦为“谀墓文章”的祭文可比拟。一、结构图解-9-二、内容研读1.文章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示对欧阳修的悼念之情?[明确] 一方面,实际地写欧公的成就。先从文章方面下笔。王安石反复从“积于中”和“发于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因为欧公内在之“器质”“智识”和“学术”的“深厚”“高远”及“精微”,才能表现出“豪健俊伟,怪巧瑰
4、琦”的文章风格。先是用词精准地加以评定,后更以两组整齐的对句作具体形象描述,说明因其内在“浩如江河之停蓄”,表现于外在则“烂如日星之光辉”;音韵的清幽“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论辩的博大“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比喻恰当,言语优美。通过这样的说明,使读者更明白欧公文章之特色,且当时学者亦无论“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说明欧公表里一致,文如其人,同时自然地引起下文,从文章方面转而对欧公道德方面进行评论。另一方面描述其人格道德。欧公仕宦四十年来几次被贬,官位上下,屡经变化。但他虽遭困顿,却因为社会舆论的公议,使其不致被埋没,因此“既压复起,遂显于世”,崎岖的人生经
5、历反而突出其一生气节;“果敢之气,刚正之节,至晚而不衰”,表明王安石对他的赞扬。第四段承上而来,举仁宗皇帝晚年托付社稷安危重任于欧公之事,且以“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之描述,说明其不疾不徐之气魄神态,一时间就建立了千载的功业,正面肯定欧阳修定箕山和颍水。王安石此处暗用典故,以古隐士巢父、许由与欧公相比,证明其风范与山河同在,不因躯体的消散而逸失,足见极度推崇之意。2.文章开始说“苟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结尾却又表现出一种“不能忘情”的伤心之感,这样写是否矛盾?[明确] 不矛盾。最后一段从形躯消失转而回到欧公逝去一事,收束全文。本段立论的重点由客观评论
6、回到主观,呼应首段说欧公去世不足悲,然平民俗子且为其流泪,更何况与之交游往来者?最后归结到王安石自己,虽然知道生死无常,古来如此,但面对斯人已矣,不可复见,怎能忘情而不悲痛呢?自此将开头强作豁达之“理智”论说全数推翻,以真情流露之不能抑止,表达对欧阳修逝去的无限思念。三、主旨归纳文章开头,先对“天理”的难以揣度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凄怆情绪,委婉地表达了对欧阳修去世的痛惜之情。接着以歌颂的笔调,先称颂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并将欧阳修的创作成就同他丰厚的人生体悟与精深的学识修养结合起来,给予高度评价。其后由对文学成就的评价转到对其“崎岖”“困踬”的人生经历的概述,在强烈的反差中
7、,突出他在政治上所表现出的气节和风格。接着过渡到欧阳修拯救“社稷之安危”的丰功伟绩,-9-刻画他不居功名的品德。最后直抒发自肺腑的哀痛之情,表达了作者个人的向慕之情。四、写法鉴赏《祭欧阳文忠公文》在写法上有别于传统的祭文。全文以议论张本,辅以简洁的叙述,将欧阳修的为人、为文、坎坷人生、功名成就、与平生知己之感、死后临风想望之情,尽皆包蕴于文中。然而,在表达对逝者的哀痛之情上,作者却迂回起笔,凭空谈了一番何须悲痛的“道理”。浩瀚的宇宙间,“天理”渺茫莫测;万般事物,尽人力尚不可预想,何况还要顺应“天理”,又怎能推测揣度呢?但是在这样一种难以把握的人生过程中,只有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