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进展-论文.pdf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进展-论文.pdf

ID:58298951

大小:208.97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08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进展-论文.pdf_第1页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进展-论文.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进展-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4年3月河南中医March2014第34卷第3期HENAN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Vo1.34No.3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进展邵聪,杨景青,李长生(1.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014;2.山东省f佛山医院山东济南250014)摘要:缺血性中风辨证分型方法有两种:中风分中经络(风痰入络证、风阳上扰证、阴虚风动证),中脏腑闭证(痰热腑实证、痰火瘀闭证、痰浊瘀闭证),中脏腑脱证(阴竭阳亡),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气虚络瘀证、肝肾亏虚证);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

2、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七种证型。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方法有益气活血化瘀法、祛痰化瘀通络法、通腑化痰泻热法、醒神豁痰开窍法、平肝熄风化痰法。关键词:缺血性中风;益气活血化瘀法;祛痰化瘀通络法;通腑化痰泻热法;醒神豁痰开窍法;平肝熄风化痰法本文引用:邵聪,杨景青,李长生.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进展[J】.河南中医,2014,34(3):433—434.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5028(2014)03—0433—02缺血性中风又称脑梗死,属于中医学“中风”范

3、畴,以突致津血互生、互化的功能受阻,造成痰瘀互结于脉络,使中风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喁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的病理变化和症状更加复杂多变。疾病。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具有发病急骤、变化多端的特2辨证分型点,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与健康。近年来随着对缺血性中风研究的不断深入,使中医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疗效不断提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高,现将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及临床治疗研究相关文献综述中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中如下。医学在认识和处理疾病的过程中,既强调辨

4、证论治,又讲究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目前,临床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主要有1病因病机下面几种:一是《中医内科学》[21(第七版)将中风分中经络中医认为缺血性中风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产生的(风痰人络证、风阳上扰证、阴虚风动证)、中脏腑闭证(痰热风、火、痰、气、瘀等病理因素导致脑脉痹阻,失于濡养而致神腑实证、痰火瘀闭证、痰浊瘀闭证)、中脏腑脱证(阴竭阳明失用。本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历代医家对中亡)、恢复期(风痰瘀阻证、气虚络瘀证、肝肾亏虚证);二是风病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认识。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

5、为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主,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张仲景认为“络脉空虚”,风邪入标准(试行)》k3j,将该病分类为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痰热腑中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每当人体气血亏损、卫表不固时,风实、风痰瘀阻、痰湿蒙神、气虚血瘀、阴虚风动等七种证型,这邪乘虚而人,则发为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症。金元时期,则对于评定中风病的疗效有了客观标准;三是全国脑病专业委以“内风”立论,刘河问主以“心火暴盛”。朱丹溪认为“湿员会专家的共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痰生热”。明代

6、医家王履认为因火、气、痰所致的属“类中病辨证与诊断标准》L4j分为风痰火亢证、风痰瘀阻证、阴虚风风”,进一步强调中风为人体自身病变所致。张景岳提出“内动证。伤积损”的观点。王清任认为中风半身不遂,偏身肢体麻木3治法是由“气虚血瘀”所致。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则认为本病发生主要在于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王永炎认为从历代医家对缺血性中风认识和辨证分型来看,痰瘀贯中风病发病,多以内风旋动,夹痰瘀阻滞脑窍,痰浊阻于中穿于本病的始终,所以围绕着本病病理基础痰瘀常见的治法焦,郁而化热,腑气不通,继之清浊相干

7、,损及脑脉、脑络,神主要有益气活血化瘀法、祛痰化瘀通络法、通腑化痰泻热法、机失用所致。从历代医家对缺血性中风认识中不难看出风、醒神豁痰开窍法、平肝熄风化痰法等。火、痰、气、瘀等是缺血性中风致病因素。各种致病因素之间3.1益气活血化瘀法陶根鱼教授认为中风的关键因素是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气虚可以为痰为瘀;肝风内动可以夹血瘀,缺血性中风属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血不濡养经脉,因虚火夹痰;然而痰之为病,又可夹风夹湿夹火。而其中的痰浊、致瘀,瘀阻经络发为中风。血瘀是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瘀血则贯穿于本病的始终。痰和瘀均是

8、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础,贯穿本病的整个发病过程。因此,益气活血化瘀是治疗理产物,常常相兼为患。血行脉中,濡润五脏六腑、四肢百缺血性中风的基本治则。活血化瘀药物具有增加血流量、降骸。脉络是津血互化的部位,一旦有痰浊、瘀血生成,必会导低血管阻力、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缺氧等作用,能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血瘀证证候,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从而降低致残收稿日期:2013—09—16率。李长生教授依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气虚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