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298590
大小:467.91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5-04
《华裔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创造力生成机制探真-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4年7月当代教育与文化Ju1.2o14第6卷第4期ContemporaryEducationandCultureV01.6NO.4华裔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创造力生成机制探真李硕豪(兰州大学教育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8位华裔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对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坚实的专业积淀和导师言传身教获得的隐含知识、敢于质疑的思维品质等是其创造力生成的内系统,获奖者学习和工作的名校、著名科研机构提供的有利于激发创造力的心理环境为其创造力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外系统。[关键词]华裔诺贝尔奖获得者;创造力;优势累积[中图分类号]G40—052.4;G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1674—5779(2014)04—0021—06个体创造力的生成既受动机、知识、认知和人部分心理学家充满信心地肯定,一个人对工作的兴格等创造性内系统的影响,也受家庭和学校教育、趣和热爱是产生创造力的有利条件,只要有外部因群体组织、社会文化等创造性外系统的影响。创造素分散或者降低了个体的愉悦感,创造力就会受到性内外系统的相互作用和有机联系,共同促成个体损害。8位华裔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中,他们中的创造力的生成。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是科学领域最大部分早在中小学时代就已经萌发了对所从事领域具创造力的群体,他们不仅因创造性科学业绩造福的热情和兴趣,进人大学以后表现得更加炽烈。李人类而被世人推
3、崇备至,他们的创造品质也为人类政道在高中时期受物理教师的影响对物理十分感兴探寻培养拔尖科学人才之道提供了最具说服力的案趣,上大学以后经常参加著名物理学家束星北教授例。本研究以8位华裔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为例,的物理讨论课和物理讲座,这些讲座和讨论使他对试图探索拔尖科学家创造力生成机制,以期为我国物理越来越痴迷,便放弃了人校时确定的化学专业培养拔尖科学人才提供镜鉴。转入物理专业。杨振宁中小学时期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因没有读完高中就上大学,没有接触到物理一、学科兴趣和热情是科学创造力学,上大学时考取的是西南联大化学系,但上大学生成的内在动力以后因对物理感兴趣转入物理系;丁肇中、李远哲对创
4、造性人群的流行认识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均在中学时期分别受法拉第和居里夫人事迹的感认准目标坚韧不拔、热忱投入和持之以恒,面对挑召,萌发了对相关学科的兴趣,上大学以后分别从战性的任务时充满活力。那么是什么力量驱动着他工程和化工专业转到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和化学专们对目标任务如此执着和不遗余力?关于这一问业;朱棣文读高中时物理老师米勒活灵活现的授课题,从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Frud),人本主艺术让他爱上了物理,大学期间受《费曼物理讲义学派的罗杰斯(CarlRogers)、马斯洛义》的启发对物理更加感兴趣。崔琦和钱永健在读(Maslow)到托兰斯(Torrance)、斯滕伯格研究生时分别从本
5、科阶段的数学和化学专业转到自(Sternberg)等心理学家试图对此进行阐释。绝大己更感兴趣的物理和神经生物学专业。高锟从儿时[收稿日期]2014—06—21[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资助项目“理科基础学科拔尖本科生培养机制研究”EDIl10258];2011年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基础学科类拔尖本科生培养机制研究”[11YJA880053][作者简介]李硕豪(1964一),男,甘肃秦安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教育学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21起就对化学和无线电十分感兴趣,曾亲自制作灭火了很较长时期的专业积淀,经历时
6、间最短的达13筒、焰火、炸弹和5个真空管的收音机,特别是自年,最长26年,平均达18.8年。这证明创造力的制的收音机日后萌发成他对电机工程的兴趣。“地基观”是有道理的。“地基观”有一个流行的创造力伴随着“超然的热爱”,富有创造力的“十年定律”理论,即在一个特定的专业,发展到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心理上会出现一种无比愉悦、有能力产生著名的创造性作品需要长时间全身心投全神贯注,甚至连时间的流逝也变慢了的“奔涌体入,长时间全身心投入虽然不是充分条件却是必要验”。[1]249纵观8位华裔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创条件。由此间接说明要有所创造就要掌握该领域大造历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那就是对所
7、从量的知识。8位华裔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的职业生事学科的“超然的热爱”。在谈到学习和研究经历涯是“十年定律”的极好例证。同时,8位华裔诺时,华裔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异口同声地肯定了对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尽管经历了较长时间的专业积所从事学科的兴趣、热情和好奇心的重要作用。李淀,但其创造性成果问世时他们的年龄在3O一43政道说:“我本人一生从事物理学研究,我生命的岁之间,平均为37.5岁,这与创造力研究的有关活力就来自物理的挑战。”“物理是我的生活方式。”结论十分吻合,即自然科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