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目的观.pdf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目的观.pdf

ID:58296885

大小:222.53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02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目的观.pdf_第1页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目的观.pdf_第2页
资源描述: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目的观.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目的观曾海云(浙江大学浙江杭州310012)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有关教育的见解,多见于《论语》中。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地位,他的教育目的主要为“培养君子”和“学而优则仕”。结合先秦儒家的教育目的观点能够看出孔子的教育目的也具有“内圣外王”的教育理想和人文教育与个性人格的和谐发展思想。关键词:孔子;《论语》;教育目的中图分类号:G40.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2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丰富时也坚持一些原则:首先,学不优则不能出来做官;其次

2、,国家政治开的教育实践和深邃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明才能出来做官,否则宁可隐退。孔子培养的一批弟子,大多或早或迟的影响。由于精熟前代的文化遗产,并致力于传授后学,通过5O年的地参加政治活动,他们“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教育实践,他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曾夫”。发表过许多有关教育的见解,多见于《论语》中。《论语》内容丰富,“学而优则仕”的提出,对于世袭世禄制度来说,显然是一个大批“主张孝悌等家族伦理,又强调仁义忠信等社会道德,坚持以正名整顿判、大冲击,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对后来的科举社会秩序

3、,实行德政,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既重人的内在忠信之质,又选士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和孔子倡导的“举贤才”是一致的,确重外在的礼义的修饰。”此外,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教育的思想和方法。定了培养统治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把学优他独特的教育哲学也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仕优联系起来,以学优保证仕优,有利于推行贤人政治,改良社会政1.孔子的教育目的观治,它反映封建制兴起时的社会需要,反对了不学而仕的世袭制,为平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民开拓了从政的道路,成为积极学习的巨大推动力量。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它

4、主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2.孔子与先秦儒家的教育目的观规定教育“为谁培养人”;二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目的是教育先秦儒家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人物,同其他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对于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一样,都有自己远大的教育理想,并将教育理想具体化为教育目的,作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过程的组织,都起着主导作用。孔子生活在为推动教育实践的指导纲领和行为指南。由于教育的对象是人,所以培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基于当时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社会地位,他的教养什么样的人是先秦儒学大师们首先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孔子是儒育的基本目的为以下几点。家学派的开

5、创者,体现其教育思想的《论语》谈及到的教育目的观与先11培养君子秦儒家的教育目的观具有很大联系。孔子的教育目的之一是为国家是培养志道和弘道的志士和君子。他2.1内圣外王的教育理想的一生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道,并极力寻找弘道的机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会。但孔子一生不得志,就把志道、弘道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弟子身上。“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他教育他的学生“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追求的最高境界,在先秦儒家的教育目的论中表现的最充分。孔子的人者,未足与议也”,“笃信好学,守死善

6、道”。可见,教道和学道是孔门生实践,孑L子的人格及其思想体现于《论语》、《礼记》中的《大学》、师生共同的目的,孔子的教育目的已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的,因为这种《中庸》、《大同》、《学记》诸篇。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所以孔子才能造就出许多有才干的学生来。作为儒学的创立者,孔子虽然从未说过他的思想学说是“内圣外王对于君子,孔子要求他们的品格具备两方面的条件:对己要能“修之道”,但他所开创的“仁”学实际上就暗含此种精神。在“内圣”方己”,对人要能“安人”,以至“安百姓”。“修己”讲的是德,是从政面,孔子主张,“为仁由己”。孔子日:“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治人的先决条件,“安人”讲的

7、是“才”。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德才兼备,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个人能不能成为品德高并以德为主。在德方面,孑L子尤其把握贵贱之礼,泛爱众之仁和推己及尚的仁人,关键在于自己。在“外王”方面,儒家以“修己”为起点,人的恕道。泛爱众之仁要落实在礼上,礼要贯彻仁的精神。在仁与礼互而以“治人”为最终目的。子日:“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为表里、各有功用的关系中,正是推己及人的恕道充当了中介角色。孔以安百姓”,这其实就是以独特而平实的话语在阐释儒家的内圣外王之子认为君子只有把握这三点,才能忠于自己崇高的理想。”“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