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尼菲青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pdf

马尔尼菲青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pdf

ID:58273260

大小:130.5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16

马尔尼菲青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pdf_第1页
马尔尼菲青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pdf_第2页
马尔尼菲青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pdf_第3页
马尔尼菲青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pdf_第4页
马尔尼菲青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马尔尼菲青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88·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年6月第5卷第3期ChinJMycol,June2010,Vol5,No.3·综述·马尔尼菲青霉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阙冬梅覃巍张军民(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皮肤性病科,广州510120)【摘要】马尔尼菲青霉是一种主要累及免疫受损患者的条件致病性双相真菌,近年来随着HIV感染的增多,马尔尼菲青霉病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内外学者对马尔尼菲青霉及其致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尤其是分子生物学方法的应用,使人们对马尔尼菲青霉的真菌学特点和马尔尼菲青霉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早期诊疗成为可能。该文主要从分子流

2、行病学、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面对马尔尼菲青霉进行综述。【关键词】马尔尼菲青霉;深部真菌病;分子生物学【中图分类号】R379.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3827(2010)03-0188-05马尔尼菲青霉病(Penicilliposismarneffei,1分子流行病学PSM)是由青霉属唯一的温度依赖性双相真菌马尔分子生物学分型有利于揭示PM的来源、传播尼菲青霉(Penicilliummarneffei,PM)所致的局限途径及致病或耐药菌株间的遗传关系。1996年,性或侵袭性真菌病,主要侵犯免疫受损患者的网状Vanittana

3、kom等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1]内皮系统。PSM主要流行于东南亚各国和地(RFLP)方法,应用限制核酸内切酶HaeIII将来自区,包括泰国、印度、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和越PSM患者和环境中的46株PM分成两种DNA型[2]南。在泰国北部PSM是AIDS患者继结核病、隐(Ⅰ型和Ⅱ型)。来自PSM患者的22株中有16株[3]球菌病之后的第三大机会感染性疾病,并已成为(72.7%)是Ⅰ型,6株(27.3%)是Ⅱ型,环境来源[4]东南亚国家HIV感染的指征性疾病。PM25℃的菌株大部分也是Ⅰ型,这是最早对PSM进行的[7]培养为菌丝相,产生具有特征

4、性的红色色素,镜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随后Hsueh等采用同样的可见典型的帚状枝;37℃培养或体内为酵母相,无方法将来自台湾的24例PSM患者的PM进行分子[5][8]色素产生,镜下可见腊肠样酵母细胞及横隔。依分型,得到一致结果。2001年,Trewatcharegon赖温度的双相转变具有诊断特征性。国内外对PM联用限制性内切酶NotI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的生态学和流行病学做了大量研究,目前确定该菌GE)对分离自免疫受损患者的69株PM进行分子的自然宿主是竹鼠,包括中华竹鼠、银星竹鼠、大竹分型,得到MPI和MPII两型,包括9个亚型(MP鼠和小

5、竹鼠,也可从竹鼠洞穴周围土壤中分离得到IatoMPIf,MPIIatoMPIIc),并与Vanittanakom等[2]的结果进行比较,发现后者对遗传变异有更高的区该菌。PM进入体内的可能途径主要为经皮肤破损、消化道或通过吸入分生孢子,后者被认为是分能力,且重复性高,分型性好。不足的是两者之[9]最常见的途径[5]。然而人类感染PM究竟是来源间结果缺乏一致性。2000年,Pankorn采用单核苷酸引物(GA-于动物还是自然环境,仍未找到确切的流行病学证据[2]。PSM诊断依赖于真菌培养,从临床标本分CA)4和噬菌体M13核心序列研究来自泰国北部[

6、6]ChiangRai和泰国中部Bangkok的30株PMPCR离培养出PM是诊断金标准。深入研究PSM的指纹图并根据主要条带的不同分为A、B、C、D四发病机制和探索其他的诊断方法一直是该领域的型,作者认为此方法对PSM流行病学研究有作研究热点,本文主要从分子流行病学、基因遗传学[10]用。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面对PM进行综述。2004年Lasker和Ran采用多态性小随体标记物(PMM)对PSM进行分型。35株PM共检测出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基金自由申请项目(8151008901000073).作者简介:阙冬梅,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E-m

7、ail:domy200822个不同等位基因型,其遗传变异区分度很高(D@qq.com通讯作者:张军民,E-mail:junminmx@163.com=0.956),且具有短期稳定性和可重复性。此外对中国真菌学杂志2010年6月第5卷第3期ChinJMycol,June2010,Vol5,No.3·189·[16]中国菌株和泰国菌株比较发现明显不同的等位基霉的有性期。[11]因重组,提示PM分布可能存在地理隔离现象。G蛋白调节许多真菌生长发育和形态变化且Fisher还应用多位点小随体分型(MLMT)对来自在致病性和有性发育过程中起关键作用。Zube

8、r等不同国家的PM临床分离株进行分析,提示高度遗从PM克隆出编码G蛋白α亚单位的一个基因,命传差异性和广泛的空间结构分布。并根据菌株来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