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发展观对实践价值维度的回归.doc

论科学发展观对实践价值维度的回归.doc

ID:58225391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9

论科学发展观对实践价值维度的回归.doc_第1页
论科学发展观对实践价值维度的回归.doc_第2页
论科学发展观对实践价值维度的回归.doc_第3页
论科学发展观对实践价值维度的回归.doc_第4页
论科学发展观对实践价值维度的回归.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科学发展观对实践价值维度的回归.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论科学发展观对实践价值维度的回归  摘要:伦理学意义上的实践或者道德实践倾向于实践的价值维度,而认识论意义上的实践则更倾向于实践的客观维度。今天,恢复或丰富实践的伦理学内涵或价值学内涵,把实践的客观性标准或者实用性标准置于价值维度之下,才是人们理解实践内涵和现实中的实践的应然向度。  关键词:实践;价值;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A849;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12009)01―0187―03    实践价值维度的缺失和异化    现实生活中,有效实践的衡量标准是二维的:客观性维度和价值维度。实践的价值维度体现的是人的主体性,表达了人的

2、活动的主体意志和目的,有效实践活动的衡量标准是,有没有达到“我”的目的。  但问题接踵而来,对于有效的实践活动来说,“我的目的”是否可以作为一个标准呢?谁能决定我的目的是可能实现的?谁能判断我的目的具有合理性?如果选择把我的目的归结为我的自然需要、生理欲求,这当然是个比较容易的路径,但,如前所述,人的自然需要是生物性的,属于自然必然性,所以遵从人的自然需要仍然是遵循客观性原则,这并不是从实践价值维度进行回答。当然,另一方面是,在大部分实际社会生产活动中,人们容易以工具性或阶段性的目的来替代实践的根本目的(即“为人”的目的),例如技术的生产过程作为一种实践容易把产品

3、当作目的,而忽略了产品之最终为谁服务的问题或者人的活动的终极目的的问题,实质上也就回避了整体的实践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维度。因为没有超越大大小小的阶段性、工具性目的来审视我们的实践,没有正视人的意志和价值作为最终目的在实践中的体现,也就没有离开实践的客观性原则。在现实中,恰恰这是这两种对实践价值维度的误解和遗忘,导致了盲目的、缺乏价值引导的实践,例如,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期的以资源和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的粗放式的、盲目扩张和发展。  但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把实践理解为功能性的活动,从而对“实践标准”(实践的客观性一面)笃信不移。  首先,当人的活动的主要方面还只是围

4、绕着生物性需要时――不论这种生物性需要被多少层文化外衣所包裹和粉饰,只要需要仅仅指向人的生理机能,那么实践就仅仅局限于它的客观维度,而且这一维度的实践性标准是行之有效、屡试不爽的,人们大部分情况下可以在实践的矫正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活动而获得“真理性”(即满足自身需要的有效性)。其次,实践在检验一个对象能否满足人的恶劣欲望的时候也是非常有效的,特别是如果我们不知道这种欲望之“恶”的话。实践的客观性标准如果建基于人的本能欲望,那么超出了必要的本能和欲望会把人引向何处呢?现实生活中实践完全可以“正确地”检验出一个人的活动能否实现和满足他的欲望――这个欲望可能是合理的,也可

5、能是不合理的。  生物性需要在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层面上有它的合理性,但是,当基本的欲求满足之后,人们如何能够确信自己的欲求具有实践的合理性?许许多多的“恶”欲往往以明显合理的面目出现――短期内,直接地可以迎合这个时代人的某种需要,但历史却最终检验出它的不合理。所以,实践的客观性标准只能检验人的活动是否能达到满足需要的目的,却不能检验出这个目的的合理性。某种意义上说,实践的客观标准的行之有效恰恰可能导致实践的价值维度的缺失,使人的活动沦为动物性的自然活动。但近代以来科技主义、实证主义思潮和工业化的推进,使人们倾向于把符合客观性标准等同于“合理性”,于是,实践的价值标准

6、被客观性标准所取代,实践的客观性标准转化为“实用标准”,变成了满足人性私欲的标准。这就是实践标准的异化。    实践的价值维度:亚里士多德、康德、马克思    实践内涵的异化使得我们不得不去追溯其原初的涵义。马克思的实践观是对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实践观和近代德国的康德实践观的继承和发展。  亚里士多德对“实践”范畴的言说,奠定了西方实践哲学的基石。亚里士多德认为,“每种较高级的生命物的最终完善状态就在于它的种属的不同于其他低等生命物的特有活动,以及那种活动所蕴含的目的”。人的生命本质上应该是实践的生命,这种实践生命在于他的灵魂合乎理性的活动。因此“实践的生命”不同

7、于生物性的“营养的生命”、“感觉的生命”,从而成为人特有的与其他生物相区别的生命。人的实践生命的目的(幸福)是获得的而不是以自然的方式达到的,要借助人的理性的运用,因而是实践的、非自然的。而实践是人这种高级生命物走向自身完善的唯一路径,也就成为人的特有的存在方式。  进言之,实践作为人特有的存在方式在于人趋向于逻各斯――理性,而人之所以趋向于理性的一切秘密在于要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因为这是人灵魂中所固有之道德意愿。因此,亚里士多德的实践主要是一种道德实践,而这种道德实践以及实践的研究都服从一个最终的目的――善。于是,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是关于人的存在和应该如何存在的概

8、念,它主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