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224423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29
《文学批评与时代的精神状况.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文学批评与时代的精神状况 今天的文学批评不仅处于弱势,而且总是受到大众的苛责与诟病。相较之下,20世纪80年代生机勃勃的批评界则让人忆念和追慕,“80年代是一个开放的、变动的时代,那时候人们会分享一些不同的价值观。所以那时候文学批评变得非常活跃”{1}。借用韦勒克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称得上是一个“批评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不仅有着充满创造力的批评的洪流,而且“文学批评也已获得了一种新的自我意识”{2}。今天的文学批评无论是在美学的感应能力、文本的阐释能力还是传播的影响力方面,似乎都难以望其项背,这未
2、免令人感到沮丧。 追慕固然可以促使我们反省当下的文学批评,沮丧却大可不必,我对目前的批评界依然持有信心。这信心一方面来自于我目睹不少前辈出于对文学的纯粹和挚诚的热爱,在孜孜不倦地打磨自己的文字,建构自己的批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了年轻一代的批评家以更为完善化、系统化的学术谱系和深厚的文学修养、精湛的阐释技巧,写下了属于自己一代的具有启发性和生命力的批评文本。所谓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一时代也有一时代之文学批评。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在反思基础上进行探寻与致于我们将它称为文学批评的“核心”或“基石
3、”也不为过。雅斯贝斯指出,每个时代的人们都被唤起过这样的“时代意识”,即他们认识到由于某种原因,自己的时代不同于之前所有的时代,于是,他们会被这样的信念所鼓舞:“或许自发地、不可觉察地,或许通过他们自己的努力,某种与以前不同的事物将从他们的时代中产生出来。”{3}如果将这种“时代意识”放置于文学批评的结构性链条之中,那么,我们可以说,批评家负有这样的职责:通过自己的批评实践,从文本中召唤出“不同的事物”――一种将自己的时代与此前时代相区别的精神特质,从而为自己的时代打上标签,立下座标。 在20世纪80年
4、代,文学批评几乎可以作为时代的文化、文学、思想、心理、社会发展的风向标,有时甚至担当着塑造时代思潮范式和精神模型的功能,引领着时代美学的发展。对20世纪80年代批评家来说,“现实/时代的‘吸引’”是他们学术研究的直接动因,“而他们的研究,也成为对现实/时代的话语介入”{4}。朦胧诗的批评实践在这一诗歌潮流的成型中起着重要作用,谢冕、孙绍振、徐敬亚不仅对诗歌美学逐层阐解,也敏锐地把握住了诗歌文本中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的变化;现代派文学的美学观是在批评探讨中逐渐成熟的,在黄子平、许子东、李�隆⒗罱喾堑呐�评文本
5、中,现代主义、现代意识、当代城市青年的精神轨迹被一一勾勒出来;先锋文学则在文学批评中棋逢对手,获得了比文本表层更为丰富和有深度的阐解,作家与批评家共同以智性和才华创造了属于他们的黄金时代,也铭刻下了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的时代特征。这些批评实践在不同的精神维度和升降处进行了标本式的堪察与处理,为我们提供了那个时代的面相。 但是,在当下,我们却离文学批评的这一重要功能越来越遥远。我们今天面临的精神状况的复杂性远远超过任何一个时代,是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在经济、文化、体制等方面急剧转型的“大时代”。这个时
6、代的触角全面地影响了社会和文化生产机制,文学批评却反向地呈现出了失语的状态,或者至少,没有达到20世纪80年代的那种有效性和深入性。这个“失语”不是不发声,当下的批评生态可以说是多元的、活跃的、众声喧哗的,而是指现在的批评实践无法为我们提供了解时代精神状况的经验性和复杂性的途径。那么,文学批评应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回应这个丰盛的“大时代”,折射和提取出时代的精神肖像呢? 二、强化对“当下性”文本的阐释 文学批评必须强化对具有“当下性”元素的文本的解读和阐释。这里所说的“当下性”文本指的是作家将写作从
7、历史、想象的维度中抽离出来,转向对我们正在经历着的现实的书写,通过对当代生活的观察,勾连起时代的图景。乔治・斯坦纳认为,重视与时代相关的作品是文学批评的重要功能之一:“从过去大量纠结的遗产中,批评要发现并维系那些用特别直接或精确的话语与现实对话的作品。”{5}在这里,需要要说明的是,这类写作不包括那些看似以当下为背景、实则被重重遮蔽的作品,比如以作家的书写范式、个人评述取代和想象现实生活的书写。在当下性文本中,由于文学表述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非常接近,会给我们一种“熟悉化”“新闻化”的似曾相识的感觉。它向
8、我们展示的当代生活的荒诞、怪异、冷酷、荒芜、粗糙,是如此地突兀和尖锐,有时会让人产生被冒犯之感,因而在很多时候受到批评。有研究者指出,这种写作在“全面迫近现实并介入生活”时,会带来“悖论式的审美风险”,即“小说的现实及物性和批判性得到增强”,与此同时,“文学的神圣感会降低,艺术性也会受到质疑”{6}。这一观点富有洞见,或许正是由于这一审美悖论的存在,才导致当下性文本很难得到批评家的正视与包容。 这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状况:一方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