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219866
大小:27.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8
《人生苦难与困境突围.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人生苦难与困境突围 当下的中国,仍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时期,“一个作家应该完整地去表现他自己时代的生活,应该成为他的时代和社会的代表,这是一种特殊的评价标准”{1}。面对转型期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城市的繁盛与农村的凋敝,城市文明的建立与农村道德秩序的坍塌,以及由此带来的精神文化领域的迷茫与创伤,文学的日渐“边缘化”与“市场化”,吴刘维自1984年开始创作以来,以自己对文学的热爱,对写作的坚持,对当下的生存现状与生命现实的独特理解,持续着他一贯的写作热忱,除了少数几篇散文与创作谈外,吴刘维创作了一系列优秀的小说作品,从
2、早期短篇小说《空楼》到2016年创作的《然后呢》,从长篇佳作《绝望游戏》到中篇新作《一个人的游行》。谢有顺曾说,一个作家的根本使命是对人类存在境遇的深刻洞察。因而,一次成功的创作,不仅仅是判断,它更是一种发现,一种理解,一种对存在的发现,对生命的理解。作为一个有着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的湘籍作家,吴刘维对农村现状与底层人物生活表现了持续的关注,用不断叩问、饱含深情的笔墨不只是呈现了农村的“贫”,也反思着农民的“困”。“商业时代的农民已经跟农耕时代的农民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懂得用最低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利润”{2}。《天堂无
3、窑》正是吴刘维以其独有的苦难与困境的观照方式,对底层人物性格与命运的现实书写,是一次用写实手法实现对人性苦难与生存困境的突围,渗透着作者对道德人伦、人性与命运的思考。 “我老家在山沟,要缓解生存压力,要给孩子一个出路,二叔们别无它法,只有拼尽身家性命”{3},吴刘维曾提到,创作《天堂无窑》的“点”缘于他二叔跟他说的一句话,“我恨不得被砸死在窑里,拿赔偿金来供细孩念书”{4},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财富积累的同时也伴随着痛苦的增加,�榱烁谋湎乱淮�的命运,不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许多像“三叔”一样的农村父母起
4、早贪黑,省吃俭用,在艰苦的环境下死命捱着他们这一生。《天堂无窑》讲述的正是生活在贫苦窑区的三叔为了供孩子顺利念书,将来过上像“我”一样在城里有份工作、有房有车的生活,自己设计布局用“命”换取“赔偿金”的故事。 作者有意设置悬念,用倒叙的方式切入,开篇第一句话即“最后一次见到三叔”,为整个叙述埋下伏笔。故事一波三折,带着种种疑问,随着“我”的疑虑与猜测,三叔的“瞒天过海”之计渐渐清晰明朗。如果说三叔的“如愿以偿”还有些许喜剧色彩,三叔最终的结局却让人心酸。一场戏剧化的“假死”骗局,三叔靠智慧用“假死”换来窑老板的赔款
5、,用“作假”骗取保险公司的保险金,最后只能装扮成捡垃圾的哑巴,远远看着一双继续求学的孩子,一个人病死垃圾站。三叔曾问及“天堂是否有窑”,“窑”原本喻示着灾难与不安,也象征着苦难与死亡,但在三叔眼里,“窑”象征着财富、象征着出路――是供孩子们念书的“财富”,是改变孩子们命运的“出路”。回想起窑老板附和的话:“命是用钱买不到的,钱再多也没有命珍贵”,三叔的这出戏唱完之后,究竟命贵?钱贵?此刻我们反而很难给出答案。农村资源的匮乏,财富分配不均,贫穷与苦难这对孪生兄弟,最终逼迫“农民不再像农民”“罪犯不再像罪犯”{5}。
6、沈从文先生说:“小说要贴着人物写”。吴刘维的小说创作,常给人一种真实、朴素的感觉。当他写人的时候,他用扎扎实实的态度,照着人物本身来写。《天堂无窑》中写三叔埋头吃米粉,“一大碗米粉连汤吞下,碗里像被清水洗过”,吃完还伸出用舌头将嘴巴舔一圈,连说“饱了,饱了”;写三叔等顺风车,“每驶过一辆货车,三叔都要高高扬起手臂”,“手机响了,三叔将它按掉,手机又响,三叔又按掉,手机再响,三叔再按掉”,一个节俭而又憨直的农村汉子形象跃然纸上。吴刘维用极其生动写实的手法,盯着三叔这个人物写,写他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三叔“熟悉窑的脾性
7、,就像熟悉自己身上的器官”“甚至能预料到事故发生的准确时间”。转型期的中国农村“勤劳、肯干”仍是广大农民的代名词,许多在自家地里干了几十年的庄稼汉,因常年的经验积累,成了“老把式”“能家里手”。三叔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一生劳累艰辛,在镇上的窑里摸爬滚打30年,因而也练就了一身好本领。然而,农村在社会利益分配上一直的弱势地位,勤劳致富变得愈加遥不可及,精明能干也无法换来身体的康健、生命的长久。艰苦的劳作环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高强度劳累,吃苦耐劳的品行与顽强的生命力无法阻止疾病与死亡给农民带来的更大威胁。作者写三叔在窑
8、下拼了30年,落得一身的病,但沉重的家庭负担,三叔“似乎时刻在强忍着疼痛,脸上因扭曲变形”,只能靠着止痛药,“一直拖着病体下窑做苦力”,最后患上骨癌,不久于人世。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三叔的“布局”也开始变得情有可原。作者依据充分的事实和严密的情理逻辑,结合写实的手法,塑造着三叔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形象。 鲁迅先生在谈他开始小说创作时说,“所写的事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