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诗学视阈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doc

认知诗学视阈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doc

ID:58218657

大小:2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28

认知诗学视阈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doc_第1页
认知诗学视阈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doc_第2页
认知诗学视阈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doc_第3页
认知诗学视阈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doc_第4页
认知诗学视阈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认知诗学视阈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认知诗学视阈下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  英美文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语言,理解该民族的文化和历史,还能够陶冶情操启迪明智,但是在“轻人文,重实用”的观念影响下,英美文学的传统地位已经被不断地边缘化。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纷繁复杂的作品和作家的介绍,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于是课堂出现了满堂灌的情况,可是教师在讲台前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在课桌前听得昏昏欲睡。英美文学教学的改革是必须也是必然的,许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也给出了非常多好的建议。但是不管是基于哪种理论的改革,我们都需要弄清楚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  范谊教授将英美文学课分为五个目标层次:1.英美文学原著的阅

2、读体验;2.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3.英美文学批评的基本知识和方法;4.通过英美文学认识英美文化和国民性格;5.感悟人生,洞悉生命的意义,培养人文情怀,张扬人文主义精神[1]。这样的划分符合教育部人才培养的目标,然而现阶段的文学教学更侧重于后四个目标,而忽视了最基础的文本阅读体验,在学生没有足够的文本阅读体验之前去讨论文学的批评和文学的审美近似于纸上谈兵,会事倍功半。王守仁教授在一次访谈中曾引用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凯里的观点说:文学阅读最首要的是要“阅读愉悦”的作品,就是那些“故事有趣,语言优美”的作品[2],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是不现实的,所以文学课上教师应该以指导学生文本

3、阅读作为首要任务,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便今后能进行自主阅读。认知诗学提供了非常好的方法,它将文学从难以企及的审美高度拉回到我们的生活。本文将以笔者所教授的对外汉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为例,探讨认知诗学相关理论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启示以及在实际教学中面临的困难和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认知诗学与文学教学  认知诗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对它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直到21世纪初学界才对其产生了广泛的兴趣。1983年,以色列著名学者ReuvenTsur教授第一次提出了认知诗学的概念,在认知诗学发展的第一阶段,Tsur主要用它分析诗歌阅读过程,他认为诗歌中隐喻概念与日常生活中的概念系统一致,强调

4、文学阅读的心智活动和日常生活的心智活动的一致性。英国学者PeterStockwell认为认知诗学是“对文学的一种思考方式”,探讨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现实感受”,认知诗学“是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3]。文学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把认知诗学理论应用于文学阅读,强调文学的体验性,把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经验和文本阅读联系起来,能够使读者不再孤立地去阅读文本,有利于深化拓展对文本的认识。  二、认知诗学指导下的教学改革  阅读现状调查  我校的对外汉语专业在大三开设《英语文学作品选读》,上下两个学期共64学时,我校文学教学团队在学期末对2016级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同英

5、美文学是一门有用的课程,占%,但是%的学生每天学习的时间小于1小时,主要由于可支配的时间少且课程难度大,这两点原因直接导致了原著阅读意愿的低下,只有%的学生选择英文原版,%的学生选择中英文对照版,剩下的%和%分别选择中文版和英文简写版,对于中英文对照版的阅读中,%的学生会在阅读过程中侧重中文版,而不去探究英文版的内容,所以阅读效果也不尽人意。  教材的重新编排  针对此种现状,并结合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我校文学教学团队将2016级对外专业作为教学试点班,开展在认知诗学理论指导下的文本阅读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试点班,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史+选读”的模式,打破文学的线性发展过程,不再以

6、深奥晦涩的《贝奥武甫》作为入门作品,而是以常见的认知话题为纲重新编排现有的教材,按照人生选择、童年、家庭、责任、人性、梦想、死亡、战争、爱情等主题将相关作品联系起来,开展主题式的文学阅读模式,引导学生去建构和拓展自己的认知,从而实现英美文学教学的目的。笔者的教学基本上以这种模式开展的:课前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找出问题--课内教师释疑、提出认知问题、学生讨论--发现新问题--课后深入阅读、解决问题。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教师则需要应用认知诗学的相关理论,如情景语篇法、图形背景法和概念隐喻法,去指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将日常认知引入文本阅读,深化对文本的

7、认识。下面主要以概念隐喻法来分析认知诗学在诗歌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  对隐喻的研究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传统的观点只是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直到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著出版了Metaphors,WeLiveBy,开始了对隐喻的认知研究转向。二位学者指出:“隐喻在日常生联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维和行为中。就我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而言,我们日常的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