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144991
大小:5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25
《墨竹图题诗教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标题《墨竹图题诗》第1课时主备单位西村学校主备教师柴阿丽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反复诵读诗歌,欣赏图画理解图题诗的诗情画意。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过程与方法读思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劲竹有节虚心、纯洁质朴、坚毅顽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内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本图题诗的诗情画意。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百姓的关爱之情。教法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学法读议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材处理师生活动与检测重点内容解析一、谈话导入新课: 1、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竹、梅被称为“岁寒三友”,深受文人墨客的推崇,有古诗云“诗堪入画方称妙,画可融诗乃为奇”。纵观历代文坛,诗书
2、画三绝的名家,层出不穷。而图题诗则是诗坛画苑中一朵绚丽的花朵。今天,就让我们一道去感受——郑板桥在《墨竹图题诗》中要表达的诗情画意。2、所以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一首诗,而且要欣赏一幅画。(多媒体出示《墨竹图》及诗,板书课题。) 二、课件出示《墨竹图》 (1)介绍作者。(2)介绍背景:这是一首图题诗,写于郑板桥在山东任职时。当时山东受灾,饥民无数,作为一名体恤百姓的县官,郑板桥整日为民奔波,白日劳顿,夜不思眠。本文记载的是又一个不寐的夜晚,听着冷雨拍打窗棂,风吹疏竹,发出萧萧之声,板桥竟错觉为百姓发出了啼寒饥号的怨声,于是提笔展纸作画,遂成此文。三、重
3、点认知(一)整体感知、(1)学生自读,感知。(2)范读。(3)练读。a、学生自渎。b、指名读让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讨论,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注意字音,语气,节拍等大家评议小组合作,比一比谁读好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竹五十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体貌疏朗,风格劲峭。c、再读(3)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二)自主学
4、习(1)字:衙、斋、燮、号、寒放赈、救济、遂(2)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劳顿:劳累。思绪:思路。救济:用金钱或物质帮助灾区或生活上有困难的人。赈灾:赈济灾民。岿然不动:高大独立的样子。(三)合作探索1、小组合作理解诗意2、检查汇报3、介绍诗意。a、自练。b、小组内练讲。c、指名讲。4、请学生说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并说明理由。5、作者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第一句是实写,第二句是虚写,第1句是第2句发挥联想的基础。)6、对最后一句“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理解。四、总结并进行拓展阅读。1、《墨竹图题诗》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
5、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2、让生阅读有关“竹”的诗句,认真体会“竹”在古代诗句中的蕴涵。3、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赞美竹。4、背诵并默写古诗。五、回顾反思:“岁寒三友”的象征了怎样的精神:(明确:“竹”是有气节,象征诗人“任而东南西北风”的气概;松:不畏风霜,生机勃勃,象征诗人的铮铮铁骨;梅:超凡脱俗,象征了诗人卓尔不群的气节和人品。)讨论:令人感受最深的是哪句诗?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地方小组内交流,不明白的地方一起讨论。唐代.杜甫《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宋.陆游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6、.宋.苏轼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请学生写出“岁寒三友”对自己的启示。明确似是写竹,实则写。写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体恤之情。令人叹为观止,文中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特,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了爱民之气节。教学过程教材处理师生活动与检测重点内容解析六、作业:搜集有关借物喻人的古诗。板书设计 竹:人 干:细中有强特立独行 叶:青翠欲滴爱民如子傲然树立教学得失易考易错点默写古诗理解诗意课堂作业1、《墨竹图题诗》的作者是()朝诗词书画家()。2、这首诗借()喻人,表达了郑板桥()的思想感情。实践题创新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