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络文学传播之传播者特质初探

台湾络文学传播之传播者特质初探

ID:5801485

大小:203.00 KB

页数:24页

时间:2017-12-25

台湾络文学传播之传播者特质初探_第1页
台湾络文学传播之传播者特质初探_第2页
台湾络文学传播之传播者特质初探_第3页
台湾络文学传播之传播者特质初探_第4页
台湾络文学传播之传播者特质初探_第5页
资源描述:

《台湾络文学传播之传播者特质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台湾网络文学传播之传播者特质初探本研究为国科会委托项目研究计划编号:NSC91-2412-H-259-002之部分成果。TheCharacteristicofAuthorsinCyber-CommunicationSystemofLiterature须文蔚国立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副教授中 华 民 国 92 年 12  月 9  日24台湾网络文学传播之传播者特质初探须文蔚24中文摘要本研究接续申请人九十学年度国科会之专题研究计划「台湾文学传播之传播者特质初探:以中华民国作家作品目录内容分析为例」(90-2412-H-259-001-)之研究成果与经验,转而以网络文学创作

2、者为对象,藉以扩大当代文学传播之传播者研究范围。正由于网络开启了新的文学传播模式,本研究旨在厘清台湾网络文学传播者之特质,以质化及量化的研究途径,对网络文学作家进行深入访谈、焦点团体访谈以及问卷调查,期能呈现其人口变项特质、文学活动状况与传播行为;并与先前之国科会计划「台湾文学传播之传播者特质初探」的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可以发现网络文学社群与平面出版作家特质之异同。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为分析下列现象:一方面,分析台湾网络文学作家之出身、性别、教育程度、职业、阶层、生活型态等特质;二方面,从作家发起、参与或组成之社团、同仁刊物或文学活动,观察其对于传统及网络两种文学社

3、群的参与状况,以及所形成的班底在文学传播上的影响力;三方面,分析网络作家发表作品的媒体类型、出版书籍的管道,观察网络文学发行通路的状况;四方面,从网络作家获得奖助、奖励的类型,分析网络作家受到组织(商业或政府)影响的状况;五方面,试图归纳出网络文学社群的基本类型及其运作模式,从社群传播的角度,剖析网络文学社群之认同与权力架构。六方面,对网络文学作家的特质和平面出版文学作家的特质异同进行比较分析。关键词:文学传播、传播者、作者、网络文学、调查法24壹、缘由与目的面对「文学已死」的哀鸣,电子布告栏﹝electronicbulletinboards,BBS﹞在90年代初问世,

4、召唤了庞大的文学创作人口上网书写、阅读与相互评论,吹响了网络文学时代的号角,无异为文学社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电子布告栏系统运作的基本理念就是希望以低成本技术,由有兴趣的使用者共同组成社群,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交互式传播系统,用来达成文字传播的目标。由于电子布告栏系统允许使用者自由上线互相沟通之特性,可带给使用者高度之涉入感与互动性,遂逐步形成依各人兴趣相投而组成之社群(McCormick&McCormick,1992;Ogan,1993)。其潜力还备受Rheingold(1993)之肯认,称许其成本比一枝鸟枪的成本还要低,它可以把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一个普通人变成出版商、现场记

5、者、组织者、革命人士或教师。在台湾,特别是大学校园中的电子布告栏上涌现无数的文学社群,团体性格浓厚,讲究创作的纯粹性、机动性与自由,往往以打破目前报纸副刊、同仁刊物的主导权优势为号召﹝须文蔚,刘家齐,1997:150﹞,确实让人耳目一新。一、研究缘由台湾的「电子布告栏」在90年代中叶陆陆续续出现了不少文学专业站台,如设在高雄的《山抹微云文艺专业站》(telnet://140.117.11.8)、清华大学女性主义站《自己的房间》(telnet://140.114.98.108)、晨曦诗版(telnet://192.192.35.34的poembook版)和一度轰轰烈烈盛极

6、一时的《尤里西斯文社》(telnet://140.113.178.8),都有相当亮眼的表现。林群盛也曾活跃在《地下社会》中(telnet://210.209.34.80)(须文蔚,1998a)。根据网络诗人高世泽(1996:4)的推估,在电子布告栏的环境中,截至1997年底设有诗版的站台在两百以上,这还不包括为数众多的「联机诗版」,网络文学的分众化可见一斑,不过这些板面因为通常以心情故事为主,诗作品不多,质量也比较杂乱,并非一般诗写手的惯常出没之处(鲸向海,2001)。值得注意的是,因特网的兴起,让新世代作家找到了一个全新的舞台,而在极短时间内建立了一个文化论述的滩头堡

7、,也建立了一套新的传播行为模式,特别在重组文学社群上,新生代有其坚持,也展现出无穷的活力﹝须文蔚、刘家齐,1997:162-165﹞。这些新生的文学社群利用网络去中心的作用力,挑战以副刊为文化主导权(hegemony)24,吸纳文学副刊守门人企画编辑所排挤的作品,开设许多发表空间,也和副刊形成一股较劲的现象(须文蔚,1997:254-258)。林淇瀁(2001)指出,文学传播,从这里开始,出现去中心、去霸权的个体性格,文本游戏规则回到拥有网络的游戏者手中,传统的文学传播模式因而受到了挑战。(二)研究目的正由于网络开启了新的文学传播模式,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