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8006727
大小:3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07
《厥阴病---肝胆热而脾胃寒.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厥阴病---肝胆热而脾胃寒厥阴之热是来自肝胆的风木相火的上冲,厥阴之寒则是由于脾胃的阳衰和阴寒的不化【转载】学习《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体会舍得学习《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体会《伤寒论》的厥阴病篇历来被医家们所重视,但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分歧,所以,它是有争议的一篇。为共同研究起见,谈一谈我们对《伤寒论》厥阴病篇的一点肤浅体会,其中错误的地方希望同道们批评指正。六经为病的提纲证各有自己的特点,而厥阴病的特点是“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所以,它和其他五经的提纲证则截然不同。对这条的解释,注家见解不一,有说是热证的,也有说是寒证的。说热
2、证的有成无己,他说:“邪传厥阴,则热已深也。邪自太阳传至太阴,则腹满而嗌干,未成渴也。邪至少阴者,口燥舌干而渴,未成消也,至厥阴成消渴者,热甚能消故也……此热在厥阴也。”说寒证的有钱天来,他说:“邪入厥阴,则阴邪自下迫阳于上,故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而消渴也。消渴者,饮水多而渴不止也。阴中之阳,受迫而在上,故消渴而胃觉饥,然终是阴邪,所以不欲食。客热尚不杀谷,况阴邪乎?”..除上述认为热证、寒证以外,还有认为厥阴病是阴阳混淆、寒热错杂证的。例如,舒驰远的见解就是这样,他说:“按此条,阴阳错杂之证也。消渴者,膈有热也。厥阴邪气上逆,故上撞心;疼热者,热甚也,心中疼热,阳热在上也
3、。饥而不欲食者,阴寒在胃也。强与之食,亦不能纳,必与饥蚘俱出,故食则吐蚘也。此证上热下寒,若因上热误下之,则上热未必即去,而下寒必更加甚,故利不止也。”以上的热、寒、寒热错杂三种意见,究以何者为是?我认为舒驰远的阴阳错杂的说法是比较正确的,而成氏、钱氏的单热、单寒的说法,就值得商榷了。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厥阴病的特点和少阴病不一样,如果把厥阴说成或寒或热的一个侧面,那就和少阴病的寒化证、热化证相等同,也就无法反映厥阴病的特点,则有失六经分证的基本意义。况且,中医学是以朴素辩证法思想作为说理工具的,而中医学能够反映客观的证候,能够反映证候的本来面目,就在于它的阴阳辨证方
4、法的正确。就以厥阴而言,大家知道,它是三阴经最末的一个,《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可见厥阴的“厥”字,是有极尽的意思在内的。这一名称表示了病至厥阴,是阴寒到了极点,而阳气也到了极衰的地步,然而,事物到了“极”,就会发生由量变到质变的突变,也叫“物极必反”,或者叫“物穷必变”。所以,“极”..是事物变化的内在条件,如果不认识这点,就谈不上中医阴阳学说的完整性。为此,我们认为厥阴病应该是在它的阴寒之极的时候,则阴寒开始走向了衰退,而阳气则相反地由衰转复。因为阳气一直处在阴寒压抑之下,所以,当阴寒由盛转衰的时刻,阳气的来复也必然很强。反映在症状上
5、的“气上撞心,心中疼热”等就是一种“郁极乃发”的阳复现象。但此时的厥阴之寒,犹未从人体完全消除,所以同时又有饥不欲食,食则吐蚘等的寒证出现。由此而论,厥阴之热是来自肝胆的风木相火的上冲,厥阴之寒则是由于脾胃的阳衰和阴寒的不化。所以,这个病是肝胆热而脾胃寒,从而构成了厥阴为病的特点。厥阴病既是阴阳错杂,寒热混淆的病变,所以在治疗上必须阴阳兼顾而不能偏于一面。我们说,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检验理论的是否可靠,对厥阴病来说,也只有通过治疗实践,才能检验我们对其认识是否正确。比如,像成无己那样把厥阴病的提纲证认为是热证,那么只有用寒凉药去进行治疗了,但是实践证明,这样做是行不通的。钱
6、塘二张的老师张卿子曾说:“尝见厥阴消渴数证,舌尽红赤,厥冷脉微,渴甚,服白虎黄连等汤皆不救。盖厥阴消渴皆是寒热错杂之邪,非纯阳亢热之证,岂白虎、黄连等汤所能治乎?“..张氏以善治伤寒病而闻名于世,他的话确是临床经验之谈。如果像钱天来那样,把本证误认为是阴寒为主,把上热解为下寒引动阴火上冲所致,认为是真寒假热之证,单纯去用姜、附扶阳救逆之法治之,则必助阳热,耗阴液而使消渴、气冲之证更加剧烈,甚或动其肝血,发生吐衄之变。由此可知,治疗厥阴的寒热错杂证,不能像太阳之汗,阳明之下,以及太阴、少阴之温补那样简单,而必须阴阳兼顾、寒热两治方为合法。正因为厥阴病以阴阳错杂、寒热混淆为其
7、特点,所以在本篇列有乌梅丸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证,以体现治疗方面的寒热并用的特殊治疗方法。乌梅丸是治疗厥阴正证的,除上述的提纲..证外,而又见胸中时烦、吐蚘、手足厥冷等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是治寒格吐利之证,是因里气虚寒,升降失常,胃气上逆,寒热阻格,而以饮食入口即吐为其证候特点;麻黄升麻汤治误下邪陷,阳郁于上,寒凝于下,阴阳两伤,手足厥逆,泻利不止,咽喉不利,唾脓血等证。以上三方,虽皆为寒热并用之法,以解阴阳混杂之邪。但乌梅丸治在肝而偏于潜敛;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在胃而偏于苦降;麻黄升麻汤治在肺而偏于升透,故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