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荣生教学论文7.doc

张荣生教学论文7.doc

ID:58004903

大小:23.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06

张荣生教学论文7.doc_第1页
张荣生教学论文7.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张荣生教学论文7.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探讨在细微之处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与发展,“什么是教育?如何进行教育?”成了教育工作者的热门话题。“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办学指导思想,明确阐述了学生是教育的中心。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笔者认识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绝不仅仅是使学生有知识。  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告诉我们,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来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精神;有活动,却没有欲望道德。”这样的人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人。所以,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

2、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由此,笔者深深体会到除文化传递以外的思想品德教育何等重要。在日常教育工作中,笔者尽力抓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机,小有成效。  喜欢因优点而受表扬,不愿意因缺点而受批评,是青少年儿童的一个突出表现。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对学生的缺点应慎重对待,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在自然的接人待物中,把缺点转化为优点。记得在一次大扫除中,笔者班的两名学生把丢在操场上的几把低年级学生的扫帚捡回班,据为己有。笔者看到后,没有制止更没有直接训斥他们。  大扫除结束后,笔者以讲故事为由,让全班同学围绕“拾金不昧”这一主题,讲身边人,

3、讲身边事。当学生完全沉浸在丢物人心急如焚,拾金不昧可敬可贵的氛围时,笔者适当提出:“低年级班里丢了几把扫帚,不知被谁拾去了,如果能把扫帚找到交给小弟弟、小妹妹”没等笔者把话说完,那俩学生抢着说:“我拾了,我拾了。”在老师赞许,同学们敬仰的目光注视下,这两名学生深深懂得了悄悄拿别人东西不对,拾到东西交给失主才是好样的。缺点就在这一捡一送中转化成了优点。  去年,笔者接了一个有名的“乱班”。一开始,为整好班风,笔者急于求成,采取高压政策,措施一条比一条严厉,可是效果不佳,班级还是老样子。后来,笔者废除了种种惩罚措施,并且规

4、定:凡是一天之内能观察到班级同学“闪光点”或“进步点”的同学,奖一朵小红花,累积到一定数量,颁发各种相应奖状。规定宣布后不久,同学们获得的小红花越来越多,班风也从此焕然一新,一举摘掉了“乱班”的帽子。  变罚为奖,变学生被管的被动局面为学生要求变好的主动局面,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是这一方法的成功之处。其实,笔者不过转换了思维角度,巧妙地改变了这一管理的支点。起到了思维一变天地宽的效果。当我们用同一种方法束手无策时,不妨采取逆向思维或是多向思考,这样事情往往就会变得容易多了。  青少年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好胜心也会表现得

5、越为突出,总想把一件事情办成功。为此,老师首先要为学生做某一件事情创造条件,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克服做事过程中所碰到的困难,及时给予鼓励和赞扬。但由于青少年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所以好胜心往往夹杂着一些不健康的因素。为此,作为老师对学生的好胜心一定要从正面加以教育和引导。例如学校举行反广播操比赛,同学们训练时,笔者及时指导指正,在操场上发挥正常,整体效果得到全体师生的一致好评,但因是第一个班级上场,评委打分较严,较低,后面班级的分数越高。最后,笔者班连第三名都未争取上,好胜心强激起了全班同学对评委老师的不满和对优胜班级的不

6、服。当学生满眼泪水坐在讲台下时,笔者奋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不以胜负论英雄”,而后感慨万分地向他们讲述古今中外淡泊名利但依然执着于事业,为人类作贡献的名人事迹。又结合比赛实际,分析了比赛失利的内在原因。在笔者耐心地教导下,学生走出了失败的阴影,学会正视成功与失败,学会了分析事情,更主要是使他们的好胜心得以健康发展。  为了解决少年儿童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使少年儿童在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有所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笔者通过座谈、班会等方式了解学生情况,同时设立“悄悄话信箱”,要求学生把心里话

7、说出来,和他们共同分享每一份欢乐,承担每一份痛苦。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的加以引导。引导时,笔者总是通过创造一定的情境,通过转移、陶冶、劝慰或宣泄等方法来进行,以平等的态度同学生来讨论,分析,研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心理问题。  班上有一位曾遭电击的孩子杜毅,险丢性命,最终落下右手三指粘连的残疾。平时他总是穿长袖衣服,老师提问,总是很少举手,自卑心理严重。但经过笔者的巧妙地引导,真诚地回复他每一次“悄悄话,心里话”,杜毅终于露出了笑颜,抛弃了自卑,树立起了自信。  我们是教育工作者,从事着教育和教学工作。言语上,

8、我们常把自己谓之为“灵魂工程师”;行动上,我们就要把它做为一把标尺,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做好文化传递的同时,挖掘生活中的小事,把握好一个个教育的契机,用我们的热情与真挚去塑造青少年的灵魂,使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