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934153
大小:14.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4-14
《小学数学课评价建议.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课评价建议一、课堂要真实,不能做课好课应是教师努力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情趣是一种高于兴趣的,内在的学习品质),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发言声不绝于耳,教师方式多样,灵活多变地组织说话训练,使课堂上人人参与,个个活跃。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都有参与的愿望,使每一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一节好课应该有思维的碰撞、有争论、有遇到困难的迷茫、有顿悟后的豁然开朗等等。我们在平时看课的时候,有些课看似顺顺利利,实际上这样的课没有“起伏”,没有思维的爬坡,不算是好课。二、要善于创设趣味化问题情境,引入新课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课堂教学
2、应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生作为一个整体发动起来。问题情境趣味化,就是以境生趣引入新课,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激活探究欲望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引入学习主题,展开教学探究如在教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时,我故意穿着扣错扣眼的上衣走进教室,顿时引起学生的哄堂大笑我装作莫名其妙的样子问学生:你们笑什么啊?一个胆大的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的上衣扣错扣子了我追问:你们为什么觉得这样穿不好
3、看?因为衣服上的纽扣是配对的,像老师这样乱扣就会很难看,谢谢你们的指正,要想好看就要扣在对称的位置上。接着我就引出轴对称图形,再引导学生观察人体正面,说出哪些是对称的,并指出生活中还见过哪些类似对称特征的图形如此创设教学情境,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三、要回归学生生活,让数学课具有生活味课程标准指出:“要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在自己的生活中。例如,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时,学生对“面积”的了解虽说并非
4、一片空白,但也只是停留在“词”感觉上,并没有和数学产生联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之初,我就让学生摸身边物体的面,让学生充分感受生活中的面。在建立面积单位大小表象这一环节又开展了一系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活动。如,让学生观察自己身体的哪个部位的面积大约是一平方分米、一平方厘米。再如,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面积大约是一平方米、一平方分米、一平方厘米的面。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的道理,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就会切实地感受到。同时把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也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四、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通过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目标是学习活
5、动要达到的标准明确陈述目标有助于指引学生的学习,一般来说教学目标的确定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选择教学的策略、方法、媒体、进行必要的内容重组,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达到预定的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七年级数学第五章“对平行线的引入”这一课,因为这是在平面内,和本章第一节相交线不同的概念,后面学习平行线性质和判定都是建立在平行线基础上的,所以在备课时应注意通过这一课时的教学,使学生能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解释平行线的形成和发展,采用假设方法来推理,得到在平面内两直线不相交就平行,让学生
6、体会到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解决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从而引伸到现实生活中当自己遇到矛盾时也要勇于面对矛盾,要有解决矛盾的决心和信心,促进矛盾的转化和解决,同时也就提高了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五、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数学,喜欢上数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对我们认识事物很有用处。让学生爱上数学,喜欢上学数学,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而现在的学生多数对数学有恐惧和厌恶之感。自然,引导学生的兴趣在数学教育中显得犹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新课标下的教育。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里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使学生求发
7、展。因此我在开学初不是急于上新课,而是在前几节课出一些课本上没有的益智题或数学趣题,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必要性。同学们都觉得很新鲜、很有趣、很具有挑战性,都积极的动脑筋、在合作交流中得到了答案。当知道有些题目还是中考考题时,同学们更是有一种满足感。随着教学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的火花不断迸发。教学进入质疑环节,学生会提出许多始料未及的问题,学生鲜活的体验大量涌现,开放目标不期而至。此时,不能让活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