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pdf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pdf

ID:57922596

大小:114.60 KB

页数:1页

时间:2020-04-11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pdf_第1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苑时空·教法探讨浅谈新课程标准下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岳鹏林甘肃白银市平川区复兴乡教育管理中心(730915)成友洁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如教学“小数的概念”时,可以从分数这个概念引入;教学“约数学基础知识的一项主要和倍数的概念”时,可以从“整除”这一概念入手,引出概念。内容,是学生理解和掌3.计算引入握知识的首要条件,也计算引入是指通过计算引出新概念。教材中有些概念既不是进行计算和解题的前适合借助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出,又与已学概念联系不大,就可提。数学概念的教学既以通过运算的观察和分析,揭示它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出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首要环的目的。如教学“乘法交换律”时,可以先给出两组交换因数

2、位节,也是数学学习的核置的算式,如12×5○5×12、40×20○20×40,让学生计算出结果,心,其根本任务是准确再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规律,继而引出“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地揭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依据。二、引入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因此,重视数学概念教学对于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着非常主要1.引入概念的作用。下面,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教师教学中引入概念时,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方法,要根据一、引入数学概念教学的教学方法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恰当的引入方法。如概念的引入是概念教学的首要步骤,是形成概念的基础。引入“圆柱表面积”的概念,首先通过

3、观察罐头瓶、圆木等实物,概念引入这个环节设计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形成和理解,使学生初步形成圆柱的表面印象;然后通过观察圆柱展开图,影响教学质量。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数学概念有以下三种方法:由底面、侧面、高等旧概念,明确圆柱表面积的组成;最后通过1.充分利用感性经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计算,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里,引入概念的三种方法概念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在感性经验的基础同时运用。再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既可以用旧概念引上形成的。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感性经入,即根据除法与分数之间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规律”引入;验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起着举

4、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也可以用计算引入,即让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同时乘以或除以学中要尽可能借助学生的感性认识,将抽象的数学用学生所接相同的数(0除外),通过计算发现分数的大小不变,从而达到触过的、熟悉的事例进行引入。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建引入的目的。立“分数”这个概念,必须从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分2.讲清概念的含义数”的概念。教师可以列举大量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平均教师要讲清概念的含义,尤其要注意其中的一些关键词分配物品的事例,首先理解“单位1”,如全班同学、一张纸、一语。学生往往没有认清概念的含义,原因在于把一些字、词忽略块饼等都可以看成“单位1”;

5、然后理解“平均分”,教师让学生了。如引入“分数”的概念“把1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每人拿出一张纸自己动手先对折,再对折,平均分成4份,来说一份或者几份,都可以用分数表示”时,不少学生总会忽略“平明“平均分”;最后在“单位1”和“平均分”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均”二字,这就使得学生没有真正弄清“分数”这一概念的含义。引出“分数”这个概念。再如,教学“平行线”时,教师让学生观察3.注意区分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黑板的上下两条边、双杠的两根直杠等,形象地引入“平行线”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区分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概念,使学生印象深刻。如教学四边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

6、概念时,要2.旧概念引入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及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即四边旧概念引入是指在学生已掌握概念的基础上引出新概念。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都是四边形,而这四种当新旧概念联系十分紧密时,不需要从新概念的本意讲起,而图形却都有各自的特点。只需从已学过的与其有关联的概念入手,用学生已有的概念引总之,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以教申、推导,得出新概念。旧概念引入不可以强化新旧知识的内在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联系,而是帮助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帮助学新,熟练运用各种有效教学策略,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

7、质生建立概念体系,使学生学到的知识更系统、更完整。教师利用量。这种方法引入,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责编黄桂坚)24数学2011·9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