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908242
大小:2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03
《儿童糖尿病的护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儿童糖尿病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20例1型糖尿病患儿的护理措施,让患儿及家属更好地掌握自我护理技能,减少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为提高儿童糖尿病疗效和改善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临床应用有效饮食指导,患儿体育锻炼,心理支持疗法,良好的基础护理,提高患儿及家属自我护理知识和技能。针对不同诱因的酮症酸中毒,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20例1型糖尿病患儿通过12-25天实施切实、有效的护理,为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使患儿血糖控制稳定。其中16例1型糖尿病患儿和2例伴有酮症酸中毒患儿,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2例伴有酮症酸中毒患儿病情平稳后,因经济问题放弃治
2、疗。结论:采用切实、有效护里措施,能延缓1型糖尿病进展,减轻患儿身心痛苦,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关键词]糖尿病;护理;儿童提到糖尿病这种常见疾病,人们通常认为只会发病于成年人。事实上,近年来,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中越来越多的出现了儿童。据相关统计,糖尿病患者中约有占3%-5%是儿童糖尿病患者,并且日趋上升,因此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1]。儿童糖尿病病因可能主要是感染、遗传、病毒以及自身免疫反应等多种因素,导致胰脏内部分泌及胰岛素缺乏或作用障碍造成以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慢性终生疾病,糖尿病会涉及人的全身各系统,严重者甚至会发生许多致命性并发症,并且确诊为糖尿
3、病之后,基本需要终身治疗,不能根治。儿童糖尿病治疗、护理难,难在患者年龄小,认知性差,饮食控制较为困难,体力活动量大、好动的特点,现对其进行了如下护理措施,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4~2016年,本院收治1型糖尿病患儿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2-13岁,住院时间12-25天。其中,4例为伴有酮症酸中毒患儿,16例为型糖尿病患儿。16例中有2例出现一过性低血糖反应。1.2方法根据患儿的临床疾病特征、首发症状、发病季节、发病年龄等,给予一定的护理对策。包括饮食指导,加强患儿体育锻炼,胰岛素正确、规范使用,从而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提高
4、缓解出院率,减少患儿并发症发生。2结果患儿及家属逐渐认识到饮食、体育锻炼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及护理,学会了自我护理。其中2例酮症酸中毒患儿转危为安,因经济问题放弃治疗,其余2例酮症酸中毒及16例1型糖尿病患儿均好转出院。3护理3.1饮食护理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护理中的关键。孩子在成长阶段,饮食的适宜度就是满足儿童需要的营养和热量为最佳[2]。通过饮食来维持稳定的血糖,需要孩子和家长共同的配合。这就需要护理人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孩子解释饮食控制的重要性及具体做法,指导家长和孩子,自觉遵守,具体实践。对儿童患者每周都要进行测量一次体重,等
5、病情稳定后,再根据儿童的年龄对其体重和身高再进行测试作为参考数据。这是因为儿童生体增长率可以作为小儿糖尿病代谢是否得到控制的一个指标。食品应富含蛋白质和纤维素。限制糖分和饱和脂肪酸。饮食要定时定量,并督促孩子吃尽每顿饭的食物,不在餐后吃其他附加的食物。3.2胰岛素的应用护理因糖尿病伴随终生,因此注射胰岛素也要伴随终生。在儿童住院期间,通过临床实践得到的对孩子适合的胰岛素注射剂量后,回家由家长执行。在注射期间,要经常使用测试纸测试尿液糖分情况,根据测试结果适当增减胰岛素的剂量。注射基本选择皮下注射,位置以股前壁,腹壁,上臂外侧和臀部为主,有计划按顺序注射
6、,每针间距2CM,每个部位同一个月不重复注射。因为同一部位的注射,会使该部位硬结或萎缩而影响药剂的吸收[3]。正常胰岛素注射时间是餐前15-30分钟。观察胰岛素过量的反应:护理人员加强巡视,使用药物中出现有面色苍白、手抖、心悸、头昏、出汗、乏力等症状时,及时报告医生。同时监测血糖,遵医嘱口服糖水或静脉注射50%葡萄糖注射液,缓解低血糖反应。本组2例发生低血糖反应,经及时给口服糖水,即纠正低糖反应,其原因是胰岛素注射前剧烈运动致一过性低血糖[4]。因此,注射胰岛素患儿剧烈运动后要平稳30分钟,再注射胰岛素,避免低血糖反应。3.3运动疗法的护理糖尿病患儿每
7、天做适当的运动,必须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实行。运动时间以餐后1小时及2-3小时内为宜,禁止空腹运动,酮症酸中毒不宜进行任何运动。运动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血糖,增加能量消耗,调节血脂,增加脂肪分解,减少肥胖,增强体质。对糖尿病治疗和防治并发症起重要作用。3.4心理护理糖尿病患儿病程长,治疗时间长,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给患儿家长带来沉重精神负担,表现出焦虑、痛苦等。护理人员采取如下措施:护理人员视患儿如亲人,使其尽快熟悉环境,消除焦虑;利用治疗和护理时间多与患儿及家长交流,宣教糖尿病相关的最新资料,使患儿及家长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减少并发症的发
8、生;通过交流了解患儿生活习惯、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使患儿在最佳心态下主动接受治疗及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