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896178
大小:26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02
《五年级语文下册 26 威尼斯的小艇 A、B案 人教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6威尼斯的小艇A、B案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威尼斯独特的地理风貌、小艇的特点及它同威尼斯水城的关系。感受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情趣。 3.领会抓住事物特点写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收集有关威尼斯小艇的图片、资料。 2.教师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A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每个国家都有自己国家的标志,同学们,看看这些资料,猜猜它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
2、播放课件,如:法国的艾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北京的天安门等,最后出示威尼斯的小艇。) 2.这是意大利的一座水上城市,出门见水。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6课,威尼斯的小艇(师板书课题) 3.谁来说说你在课前所了解到的威尼斯。(在意大利北部的亚德里亚海滨,蔚蓝色的海水中散布着一百多个小岛,勤劳勇敢的威尼斯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这些小岛上营建了一个又一个幸福的家园,整座城市内107条水道纵横交叉,117座桥梁横跨水道,连接着108个小岛。因此,威尼斯水城有“千桥之城”“水上城市”之称。)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出示卡
3、片,读生字、新词。 威尼斯耸立小艇桥梁纵横交叉静寂雇定祷告保姆操纵自如 2.自由放声读课文,看谁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 3.思考课文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理请文章的叙述顺序。 师随机板书:小艇样子,速度,船夫的驾驶技术,小艇的用途。 4.简单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自己读第一、二自然段,把你认为和小艇有关的句子画下来,并用笔画出小艇的简图。 2.汇报:小艇是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就像我们街头的汽车。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想想前半句与后半句之间的关系。谁用一个恰当的关联词把它连
4、起来?(因为河道纵横交叉,所以小艇成了主要的交通工具。) 3.威尼斯的小艇又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呢?请一名同学到黑板前画小艇,画完并介绍小艇的样子。(威尼斯的小艇长长的,又窄又深,船头和船尾向上翘起。) 4.让我们目睹小艇的样子。(出示图片)找出课文中写小艇样子的第二自然段,自由读,指名读。 5.(教师出示对比句) (1)威尼斯的小艇有二三十英尺长,又窄又深,有点像独木舟。船头和船艄向上翘起,像挂在天边的新月,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 (2)威尼斯的小艇很长,又窄又深,船头和船尾有点翘,行动轻快灵活。 让学生先
5、自己读一读,再和同桌讨论讨论,然后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6.你能用读的方式表示对小艇的喜爱吗?练习读,指名读,引导背。 四、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坐上这样的小艇一定感觉非同一般,请同学们听老师读一段话,说说人们坐上小艇后可以干些什么?感觉又如何?(人们坐上小艇后可以看到耸立在两岸的古建筑,跟来往的船只打招呼,感觉到很有情趣。) 2.发挥想象,谈一谈,如果你也乘上了这样的小艇,饱览着威尼斯水城两岸秀美的风光,会产生哪些新奇的想法? 3.带着这美好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坐在小艇里的情趣。 五、布置作业
6、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练习背诵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威尼斯小艇纵横交叉船舱 保姆 祷告 耸立沉寂桥梁 2.威尼斯的小艇是什么样子的?坐在小艇里有什么感觉?谁来说说。 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想一想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画出中心句“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 2.船夫的驾驶技术好在哪里呢?指名说,互相补充。(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
7、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 3.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演示,边体会。把桌面当作河面,把书本摆放在“河面”上作来往的船只,用自己的文具盒作小艇,自己当船夫,根据课文的描述,驾驶小艇穿梭河面。 4.作者为什么能把船夫的驾驶技术写得这样精彩呢?(作者一定留心观察,所以才写得这样好。)让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师总结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5.教师引读: 师: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他操纵自如── 生: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毫不手忙脚乱。 师:他动作灵活── 生: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
8、挤过去,还能做急转弯。 师:他速度极快── 生: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 6.练习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船夫技术这么好,生活在威尼斯的人们与小艇的关系一定非同一般。默读第五自然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