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87685
大小:1.06 MB
页数:131页
时间:2017-12-24
《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材料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标准(大纲)汇编(不含公共课)专业代码:专业带头人:王忠光专业主任:王忠光院(系)审批:教务处审批:院领导审批: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系二○一一年九月目录1.《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课程标准……………………………………12.《高分子化学综合实训》教学大纲…………………………………123.《机械制图A1(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课程标准……………144.《机械制图A2(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课程标准……………195.《高分子物理》课程标准……………………………………………256.
2、《高分子物理实训》教学大纲………………………………………327.《机械基础技术》教学大纲…………………………………………348.《认识实习》教学大纲………………………………………………409.《机电控制技术》课程标准…………………………………………4210.《材料性能测定技术》教学大纲……………………………………4911.《高聚物材料及应用技术》课程标准………………………………5312.《材料改性技术》课程标准…………………………………………6113.《钳工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课程标准…………………………
3、…6814.《材料成型加工工艺》教学大纲……………………………………7415.《材料配方与配制技术》教学大纲…………………………………7816.《模具设计实训》教学大纲…………………………………………8217.《职前综合训练》课程标准…………………………………8318.《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标准…………………………………………8719.《毕业设计》课程标准………………………………………………9220.《顶岗实习》教学大纲………………………………………………9621.《材料其它成型技术》教学大纲………………
4、……………………9922.《市场营销》教学大纲……………………………………………10223.《材料专业英语》教学大纲………………………………………11424.《文献检索》教学大纲……………………………………………11825.《企业管理》教学大纲……………………………………………12726.材料工程技术专业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131129《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定位《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是材料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构建于高中阶段《基础化学》、《数学》等学
5、习领域基础上,后续学习领域为《高分子材料物理基础》、《橡胶原材料》、《橡胶加工工艺》等。《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学习领域的任务是是使学生在高中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物质结构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以及重要有机物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等;了解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化学变化的一般规律及热力学的基本原理、动力学原理及应用;掌握高分子化合物的分类、合成等。进行化学实验操作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二、学习领域课程描述包括学习领域名称、学年及学时、学习
6、目标和学习内容,见表1。表1学习领域课程描述学习领域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第一学年第1,2学期总参考学时108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打破原《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及《高分子化学》等学科体系课程的基础上,根据高职学生技能特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整体优化融合,参照高分子材料行业通用能力为标准,以化学在高分子材料加工及合成中的应用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采用项目化设计教学内容,整个课程以项目为载体,将探究内容、技能要求与具体工作任务联系起来,开展以任务为驱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突出
7、知识与技能要求的岗位针对性,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实践。即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认知、体验、实践、参与等方式,实现完成工作任务所要达到的目标。教学内容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选择知识点,改变过去过多强调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掌握,注重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生产中的综合应用,着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实现所学知识的整合与职业能力的提高,为学生将来的岗位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知识目标1、能正确分析有机物结构与性质关系;2、能正确应用高聚物的基本概念确定高聚物的
8、单体、结构单元、重复结构单元;3、能根据单体的特征选用不同的聚合方法;4、能初步运用聚合反应规律合理选择单体、引发剂及其它原料;5、能初步分析聚合反应的影响因素;6、能正确实施操作并学会分析、处理实际问题;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行为规范、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2、具有较强的计划、组织和协调能力;3、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4、具有良好的环保和节能和安全意识;5、提高学生的吸收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能力;6、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