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851406
大小:5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4-01
《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课标说教材.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人教版语文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课标说教材城关二小杨雅娟8人教版语文第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说课标说教材教师:杨雅娟尊敬的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每一个孩子都是在父母的疼爱,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友爱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们每天都在爱的包围中学习、生活。我们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第六单元的专题是:父母之爱妈妈的爱像一杯浓茶,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爸爸的爱似一缕阳光,照耀我们茁壮成长。下面从三个方面说这部分内容:说课程标准,明确目标。说教材内容,全面整合。说教学建议,合理
2、开发。第一环节:说课程标准,明确目标1、语文课程标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五年级学段目标为:识字与写字: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阅读:抓住文章大意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习作:修改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口语交际:听人说话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综合性学习:策划简单的校园和社会活动。随着学段的升高,目标要求随之螺旋上升。如识字与写字在第一学段强调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第二学段突出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第三学段注重培养较强的识字能力。2、本册教学目标:a、认字200
3、个,会写150个,能用钢笔书写楷书,有一定速度。b、通过朗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揣摩、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是25万字。8c、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习作。d、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e、查找资料,运用资料,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会写活动计划。第二环节:说教材内容,全面整合。一、教材特点:(一)篇目的保留与增加本册教材在篇目上有所保留与增加1、保留的传统篇目有:《落花生》、《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等2.、增加的新课文有
4、:《最后一分钟》、《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走遍天下书为侣》、《青山处处埋忠骨》等。3、教材在题材与体裁上也有所拓宽第三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采访记、第三单元是学习说明性文章(二)结构整合教材呈现方式彰显导学特色1、导语导学整合单元内容单元导语:第一段是“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在本组课文中,我们将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此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明了本单元的专题是父母之爱。第二段是“认真阅读课文,把握
5、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本段提示同学们阅读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点明训练重点是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感受父母之爱。2、精读、略读课文的整合为了体现单元整合,加强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在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之间安排有“连接语”。“连接语”承上启下,内容突出,过渡自然,明确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体现由精读到略读的阅读训练过程,使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整体感更强。3、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导语到思考题:从内容和形式凸显单元学习重点。如8导语
6、第二自然段明确提出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而17课课后第三题:“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此题旨在由父亲的外貌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单元之间各学习内容的铺垫和照应。在口语交际·习作中说、写与父母间的故事,回顾·拓展中欣赏漫画《父与子》感受父母的爱。各种训练紧密围绕单元训练重点进行设计,使其更加突出明了。(三)、与其它教材的比较本册教材在内涵上更加深化。黑龙江黑河市第一单元亲情难忘:只让孩子们认识和理解了“亲情”的含
7、义人教版五年上第六单元:父母之爱不但表现了亲子之间的浓浓深情,而且着眼于孩子的全面成长,表明严格要求、鼓励自主也是父母之爱。二、内容整合1、横向整合教材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回顾·拓展、口语交际·习作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
8、》、《学会看病》。《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的故事。《慈母情深》讲述了贫困辛勤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的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满足了我读书的强烈愿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记叙了父母亲对一个七八岁孩子写的第一首诗的不同评价,以及对孩子成长的影象。《学会看病》中的母亲,为了培养孩子将来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在感冒时让他自己上医院,学会了看病。这四篇课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