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庄新城规划 2005-2020

亦庄新城规划 2005-2020

ID:5784734

大小:1.61 MB

页数:59页

时间:2017-12-24

亦庄新城规划 2005-2020_第1页
亦庄新城规划 2005-2020_第2页
亦庄新城规划 2005-2020_第3页
亦庄新城规划 2005-2020_第4页
亦庄新城规划 2005-2020_第5页
资源描述:

《亦庄新城规划 2005-2020》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亦庄新城规划2005-202059目录第一章总则1第二章新城定位、发展目标与策略4第三章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发展7第四章新城总体发展12第五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20第六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规划22第七章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27第八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32第九章综合交通体系35第十章市政基础设施40第十一章防灾减灾规划44第十二章建设导控与分区管制47第十三章新城近期发展与实施政策53注:文本中楷体字部分为非正式内容,仅为文本正式条款内容的必要说明。第一章总则59根据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

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新城作为未来的发展重点,是提升首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地区。规划以全面落实总体规划对亦庄新城的战略定位为目标,以现状条件为基础,以资源集约利用为前提,以发挥比较优势为动力,抓住战略发展的机遇期,通过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实现亦庄新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达到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推动北京城市空间结构战略转移,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目的。第1条《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亦庄被确定为北京市未来重点发展的三个新城之一,并承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

3、的城市职能。总体规划要求大力推动新城建设,积极引导产业和人口向新城集聚。要求充分依托现有卫星城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发达的健康新城。为了全面落实总体规划,适应新的定位和发展需要,推动开发区向综合产业新城转变,特编制《亦庄新城规划(2005年-2020年)》。第2条指导思想及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

4、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1)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亦庄发展的实际,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亦庄新城与中心城、市域其它新城以及京津城镇发展走廊上各个节点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在经济和产业的发展方面,与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和天津滨海新区协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周边乡镇城镇化进程,实现开发区与乡镇协调发展59;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努力建设成为促进国内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结合体,成为跨国公司转移高科技、高附加值

5、制造环节、研发中心及其服务外包业务的重要承接基地。(1)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宜业宜居的人居环境,提升经济活力和保障就业,切实解决好交通、入学、就医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切实保障合理配置各级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并进行人性化的细节设计。(2)坚持可持续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城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确立“节约优先”的思想,实施节地、节水、节能和节约材料的建设标准,成为高标准建设新城的典范。(3)建立高效、便捷的城市支撑体系,切实保障城市安全。建设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高标准、现代化综合交通

6、体系,按照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的原则,建设高效、安全的现代化市政基础设施体系。第1条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亦庄新城地区,总面积为508.5平方公里。并以新城作为研究的重点,面积约212.7平方公里。第2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05年至2020年。近期为2005年至2010年,远期为2011年至2020年,远景为2020年以后。第3条规划依据(1)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2)《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3)《东部发展带协调规划(2005年-2020年)》(4)《限建区规划》59(1)相关法规第1条规划编制

7、的重点(1)区域协调。将亦庄新城放到不同层面分析,研究发展的优势和限制性条件,尤其是同京津塘产业带各开发区、市域主要新城之间的协调与协作,形成错位发展。(2)新城定位和发展。根据总体规划对亦庄新城的战略定位,针对存在的现实问题,在充分分析生态平衡、人口结构与分布、基础设施导向、产业发展等一系列因素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新城的发展布局,引导新城理性增长。(3)生态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强化生态保护、资源集约利用的前提地位,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4)人口结构与素质。通过创造宜业宜居环境,活

8、跃用人机制,加大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等措施,实现对中心城人口的疏解和高素质人才的集聚。(5)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配给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城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