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816311
大小:60.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30
《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9例疗效观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9例疗效观察辨证分型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9例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574.6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8-122-01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祖国医学的“肠癖”“久痢”“休息痢”“血痢”等范畴。本文采用四逆散和理中汤加减辨证施治,获得一定疗效,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本文取2011、2005年的临床病例,具有典型症状。经在便常规检查,X线顿剂灌肠检查或纤维肠镜检查有溃疡病灶者,共69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31例;其中20~30岁22例,31〜40岁37例,41岁以上10例;病程广5年43例,6~10年15例,11年以上11例。2辨
2、证分型与治疗2.1肝脾不和,气滞湿郁型:主征:腹痛即泻,大便粘液较多或、兼有脓血,里急后重明显,泻后痛减,反复发作,发作后大便时浦时干,常伴有食欲不振,胸脫痞满,噫气不舒,性急易怒等征。脉像弦滑或滑速,舌红苔腻。常因情绪激动而加重,一般多为急性发作,实征较多。治宜疏肝理气,和胃化湿。方用四逆散加减治疗,柴胡,白芍,枳壳,甘草;里急后重加大黄、木香;腹痛甚者加元胡;血便者去枳壳加广三七、地榆碳。2.2脾虚湿盛,寒热夹杂型:主征:腹痛绵绵不巳,长期大便稀澹,脓血杂下,甚或滑脱不禁,里急后重较轻,常伴有畏寒怕冷,神疲短气,脫腹胀满,面色苍白,脉像沉或濡滑,舌淡苔腻,常因过度受凉或包含不洁而加重
3、。一般为急性发作,本虚标实,寒热夹杂症。治宜温运脾土,调和寒热法。方用理屮丸加味治疗,党参、白术,炮姜、甘草,腹冷痛者加乌附片、元胡,脓血便者,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五更泻者加肉豆蔻、吴芋。以上二型,临床上相互转化,可以根据主征,脉像,舌像辨症施治,待症状消失后,继续服用健脾益气,佐以导滞的丸剂巩固治疗,如参苓期加山楂、槟榔等为丸,每次服6克,每三次。白开水送服,连续服用三个月。3治疗结果以症状消失,大便检查正常,X线规剂灌肠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溃疡愈合,经一年观察未复发者18例,占26%;临床症状消失,或偶有复发,而症状轻微,大便检查正常,X线规剂灌肠检查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溃疡缩小或变化不明显
4、者为显效43例,占62.3%;以症状减轻但不稳定,大便检查吋而异常,X线锲剂灌肠检查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未见改善为好转8例,占11.7%。临床部有效率100%o4典型病例:例:患者于XX,男42岁,2001年4月7H就诊。患者1997年开始腹痛腹泻,大便一FI5〜6次,多吋达10余次,粘液血便,里急后重,时急时缓,常伴有肠鸣腹胀,腹痛就泻,泻后痛减,食欲不振,胶腹痞满,喑气不舒,性情急燥等症状。迁延不愈多因情绪不快而加重,曾先后多次行大便常规检查,X线规剂灌肠检查发现降结肠下段膜粗糙,肠袋消失。乙状结肠镜检查进入24CM处,乙状结肠明显充血,水肿,糜烂,有数处大小不等的散在的溃疡面,表面附口
5、苔。经病检证实为溃疡性结肠炎。曾赞先后用中西药治疗效果不显。诊视病人面色不华,精神抑郁,脉像弦滑,舌质红,苔腻,结合病史,征属肝不和,气滞湿郁夹杂,拟舒肝理气,化湿清热。处方:柴胡15g,口芍20g,枳壳15g,黄苓15g,木香15g,庄黄6g,白术15g,玄胡15g,广三七10g,甘草10g,水煎服,每日一剂。五剂后腹痛减轻,腹泻止,但大便仍有粘液,里急后重,原方加减服用一月后,腹痛止,大便成型,一FI—次,无粘液,精神好转,食欲转佳,胶痞噫气症状消失。大便常规检查正常,乙状结肠镜检查溃疡愈合,随访二年无复发。5体会5.1四逆散具有调肝脾,升清降浊的作用。方中用柴胡疏肝解郁,枳壳理气散
6、结,口芍和营缓急,甘草益气和中,加木香,庄黄,口术,玄胡,广三七调理胃肠,清热燥湿、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促进溃疡愈合。诸药配伍共奏疏肝理气和化湿之功。对肝脾不和,气滞湿郁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确有良好的效果。《伤寒论》第318条有四逆散治疗“腹中痛或泻痢下重”的记载,与之论述肝脾不和,气滞湿郁之久痢征,征情基本相一致。5.2关于治则和用药宜忌的问题。治宜疏导,慎用涩敛,慢性结肠炎属于“肠癖”“久痢”“滞下”的病变范畴病邪属湿热,有兼寒,兼热,气滞血瘀之不同。虽有虚征,多虚中夹实。因此在治则和用药方面应注意疏胀导滞,运化祛,非到滑脱不禁者,不可妄投收敛固涩之品,也要兼固导滞,否则易引起湿热之邪
7、内遏,造成疾病反复发作。所以前人有“痢无止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