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道德教育“人本回归”的价值维度解读】道德教育名词解释.docx

【大学道德教育“人本回归”的价值维度解读】道德教育名词解释.docx

ID:57789045

大小:10.52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3-26

【大学道德教育“人本回归”的价值维度解读】道德教育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大学道德教育“人本回归”的价值维度解读】道德教育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大学道德教育“人本回归”的价值维度解读】道德教育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大学道德教育“人本回归”的价值维度解读】道德教育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资源描述:

《【大学道德教育“人本回归”的价值维度解读】道德教育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大学道德教育“人本回归”的价值维度解读】道德教育名词解释  摘要:实现“人本回归”已成为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基本发展趋势。真正把“人本回归”的理念落实到大学德育过程中,必须有机地协调和优化德育内容的各种价值关系:一是要实现教育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二是要实现德育结构中教育与受教育者“双主体”价值的统一,三是要实现大学生现阶段需要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  关键词:大学德育;人本回归;三种价值关系;协调优化    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道德教育实现“人本回归”已成为发展趋势。长期以来德育低效、低谷的状态正在发生着令人欣慰的改变。但是,实际

2、的德育过程,尤其在大学德育课程教学中,远比理性设定的德育要困难得多。如何把“人本回归”的理念真正付诸大学德育实践,有机地协调和优化德育内部的各种价值关系,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德育结构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主体”价值的统一、大学生现阶段需要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这些基本问题都有必要进一步做出价值维度的解读。    一、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道德教育的价值形态,按照不同标准、不同角度,可以进行多维度的划分。现在主流的看法,将其划分为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两种主体价值形态。从哲学角度分析,两种价值形态之间存在着三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首先,个

3、体价值是社会价值存在和发展的前提。马克思指出:“历史不是别的,只是人的活动的创造物”,“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社会本身,即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本身”。就是说,个体是社会的基本元素。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体,是创造人类历史,创造生产力和一切生产关系的本质力量。因而,离开个体的人的价值追求,社会及其价值也将不复存在。其次,一般地说,社会价值对个体价值具有超越性。社会是人与人关系的总和,是“单个人”“联合”的集合体。社会整体远远大于个体相加,社会价值不是个体价值的简单相加和堆积,对个体价值具有引领和超越的历史意义。在当今

4、中国,国家意志所体现的社会价值,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规律和正确方向,代表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从而也在容纳一切合理的个体价值的同时,从本质上超越于个体价值总和,具有远大的社会理想性。再次,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张力。一方面,正当、合理的个体价值,具有激发和释放个体能动性的积极作用,从而成为创造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源源不尽的活力;另一方面,科学、正确的社会价值代表着先进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关系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个体价值无疑具有催生和引领的作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互相作用保持最佳状态的张力,正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个

5、人价值衰弱和泯灭的社会,一定是缺乏和丧失活力的社会;而社会价值一旦缺乏和丧失超越和理想意义,必然导致个体价值的混乱和无限膨胀,导致社会的失控和震荡。  在我国,由于几千年传统文化中国家本位、社会本位的印记很深,由于我们在一个不短的时间里,出于特殊的原因,大学德育在内的教育过分偏重社会价值,常常单方面强调马克思关于人是社会产物的观点,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把人作为社会本体,以人为本的思想;只强调德育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德育对大学生的生命价值、成长需要的真正意义。这种德育价值倾向的片面性,歪曲了德育的本质,导致发生只见“社会”不见“人”的“无人”化德育现

6、象,造成大学德育与大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严重疏离,结果是德育效果长期低迷,德育的社会价值也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其实,从本质属性上讲,德育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德育的内在价值、目的价值和终极价值对象是人,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人的价值相比,社会价值属于外在价值、工具性价值。德育之所以具有社会价值,正是因为教育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离开人的个体,离开具体的个人对自身发展的价值追求,德育的社会价值就无从实现。把握德育价值以及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大学德育才能真正回归于人。当然,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出于纠正长期以来道德

7、教育中社会本位的历史惯性,强化对个体价值更多的关注成为必要。但这决不意味着对社会价值的拒斥和轻视。相反,如果过分偏重个体道德主体的内在需要,又可能滑向道德教育的个人本位,降低德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这同样是不可取的。  在德育实践中,如何从微观上恰当地把握和处理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使两者有机结合协调、和谐地发展?笔者认为,应该着力于三个方面:(1)对学生的生命及生命价值给予充分关注。德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首先应该对学生的人格尊严、生命意义及价值给予充分体认。在生理、心理、生活、思想等方面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把大爱给予学生。爱是每个

8、人实现生命价值的推动力,因此也是德育人本回归的逻辑起点。(2)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人的存在特性,决定人的社会性和对思想、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