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元朝至清朝中叶社会发展.pdf

撒拉族元朝至清朝中叶社会发展.pdf

ID:57776692

大小:187.46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31

撒拉族元朝至清朝中叶社会发展.pdf_第1页
撒拉族元朝至清朝中叶社会发展.pdf_第2页
撒拉族元朝至清朝中叶社会发展.pdf_第3页
资源描述:

《撒拉族元朝至清朝中叶社会发展.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撒拉族元朝至清朝中叶的社会发展关于撒拉族在清代以前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结构,文字记载不多,还有赖民间传说和其他材料,才能描绘出一个粗略的轮廓。撒拉族聚居的循化大部分地区,是宜农宜牧的平地或坡地。殷周.以来,先生有羌戎、氏、吐谷浑、藏等民族在这里活动。根据民间传说,撒拉族的先民到来之前,这里本是“马祖乎”(蒙)古人〉居住的地方。"马祖乎"经营畜牧业,间或种几块地。撒拉人迁来之后,“撒拉乎”游牧到青海湖边白也美草原上去了。撤拉族在这里主要从事农业。耕作方法较简单,先用铁钝挖坑,、然后下种?或者用领头挖成一条条沟,顺沟撤种。以后不断吸收周围汉、藏诸族的生产技术,进而使用了“二牛抬扛”的犁耕

2、方法。种植作物主要有白芒,麦(撒拉语“阿合毫尔散”)和黑芒麦〈撒拉语“尕勒毫然散”〉,据说是从撤马罕带来的品种。从藏族那里学会了种植青梨,早先撤拉族地区种植一种红青裸,.撒拉语称之为“格兹阿尔发”,一般称“水青稞”,是川水地区原有的品种。根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撒拉族为河州卫“招茶中马十九族之一”(见《边政考》、《康熙河州志》),每年纳马易茶。明初制定“金版牌信符”制度,撒拉族领有金牌一面,每年大约纳马三百六十余匹。至嘉靖(1522——1566年)时,撒拉族领获金牌两面,纳马倍之,达七百余匹,每年纳马数量如此之多,若无相当发达的畜牧业作为基础,是无法进行这种交易的。养马的同时,无疑

3、还会饲养牛、羊等其他牲畜,且撒拉人的衣着,主要穿以羊毛为原料的毡褐,也仰赖于畜牧业。由此可以推知:畜牧业是撒拉人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占有很大的比重。有一些地区,象孟达工地处山区,人民“靠山吃山”,主要从事伐木和狩猎。使用的工具是斧头和弓箭。森林里有虎、熊、鹿、石羊、京羊、野猪、白鬃、猞猁等野兽,而“麝尤多"(循化志)卷七)。狩猎时,往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这种小组沿用藏语,叫做"巴卡”),猎物平分,保留着原始公社平均分配制度的某些残余。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解放前。他们还以,青桐木烧木炭出卖。从孟达流传的某些歌谣中看,早期他们还曾在黄河沿岸进行过淘金的活动。在元代和明初,撒拉族的首

4、领已被中央王朝封为"世袭达鲁花赤"、"世袭百户"和“副千户”,成为本、民族的统治者。他们和“尕最“,(世袭总掌教)以及各工的"哈'尔"(长老、头人)、掌教、教长等构成撤拉族内部的剥削阶级。"阿格乃"、"孔木散"内独立的小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经济单位,大都或多或少的占有自己的土地。“阿格乃”,撤拉语是“兄弟”、"本家子"之意,是父系血缘关系基础上的近亲组织。"孔木敬"则是远亲的血缘组织,撤拉语"一个根子"或"远亲,'的意思。"阿格乃."由兄弟分居后的小家庭组成。若干个"向格乃”组成“孔木散”。若干"孔木散"组成"阿格勒(村庄)。"孔木散"有公共墓地.",阿格勒"有公共的山林利牧场。但"

5、阿格乃”、“孔木散"内的小家庭自成独立的经济单位。各家在典当、出卖土地时,本"阿格乃"、"孔木散"有优先购买权,并在生产上有互助的习惯。这种组织是原始社会民族公社时期的躯壳,在封建社会中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所以,它一直能延续很久。每个"孔木散"有"哈尔"汉语称户长,多白宫者充任,先日才是世袭的,受土司统辖,管理“孔木散”的内部事务。这种组织之所以能被统治阶级用来作为基层的统治单位,是跟撒拉族社会经济的不十分发展相一致的。到了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撒拉族的封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这首先反映在撒拉族人口的增加蕃衍以及居住地区不断扩大方面。撒拉族初迁循化,相传其始祖尕勒莽有六个儿子,最早居住街子

6、,所以撒娇拉语称街子为“阿里提欧里”,意思是埋藏六个儿子尸体的地方,即祖茔之地。他们的后裔有所谓“六门八户”之说。“六门八户”,一说是指尕勒莽的六个儿子和两个孙子的后代,另一说是指尕勒莽的六个儿子的后裔加上由河州迁来的浓家和马家而言。由“六门八户”形成了街子的八个村子,即上房村,撒里房村。撒兰巴亥村、黑大门村、韩巴村、马家村、托伦都村、沈家村。后来年复一年,子孙蕃衍,人口增加,从街子不断向周转地区扩散。据说,孟达的撒拉人是当初到那里打猎留住下来的,清水的人是尕勒莽大儿子的后代;崖曼、张尕的人是他二儿子的后代;苏只人是他三儿子的后代;查加人是他舅舅的后代;查汉大寺人是他同村人和朋友

7、的后代移居去的。这样,在循化逐渐形成了十二“工”。所谓“工”,是相当于乡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下属若干自然村。据《循化志》载,雍正以前并无“工”的名称,雍正八年(1730年)的粮册上才开始出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由于反清斗争失败,人口锐减,十二工合并为八工,县城以西有街子工,查加工、苏只工、查汉大寺工,称为“上四工”;县城以东有清水工、崖曼工、张尕工、孟达工,称为“下四工”。合称“撒拉八工”。据《循化志》载,当时上四工有四十六个村庄,下四工有三十六个村庄,计八十二个村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