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761779
大小:23.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6
《商务秘书理论与实务 教学课件 ppt 作者 第二版 赵华教学课件秘书人员与同事相处的艺术.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秘书人员与同事相处的艺术办公室工作是一个整体,每位秘书人员所承担的工作,都是办公室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同事间关系不融洽,工作上相互推诿、摩擦、内耗严重,生活上漠不关心,甚至积怨成仇,是绝不可能把工作干好的,这既不利于个人成长,更有损办公室和机关的形象。为此,秘书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努力协调好同事问的关系。 共同培养亲善友好的工作氛围 办公室内部气氛友善,同事间就容易协调联动、配合默契,也就容易干出成绩。为此,每位秘书人员都要从自己做起,共同为办公室创造和谐、融洽的氛围。比如,上班道声好,下班打个招呼。困难时
2、帮个忙,烦心时解个闷,痛苦时诉个苦,高兴时聚一聚。这些,乍看起来都是小事一桩,似不值一提,孰不知它能在只言片语中,改善同事间的关系。此外,还要尊重同事的自尊心,莫议论同事的是非。对同事的长处,在公众场合要多称赞;对同事的短处,不论公开还是私下都不要论长道短、乱发议论。背地多夸赞同事的优点,少讲或不讲同事的缺点,是一个办公室友善氛围的基础。 工作中不拈轻怕重 秘书工作的被动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同事间难以公平地分配工作任务。面对领导交办而难易程度不同的工作时,切莫挑三拣四。不能见“脏、累、差、难”的工作就甩给同事,见轻松、
3、舒适、出名露脸的工作就抢夺过来。你投机取巧,同事苦干实干,久而久之,同事们就不愿与你合作。同事间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不怕吃苦,舍得出力,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同事的敬重。同时,合作上还要诚实,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你的工作或责任就要承担,不能推卸或栽赃给同事。只有共事合作,才能使你和同事各有收获;貌合神离,心怀他意,玩手段坑害同事,只能被领导和同事厌弃,最后众叛亲离,自食恶果。 生活上要互相关心 生活中,谁都可能遇到波折和困难,你可以设身处地做一假想:你遇到意外打击,同事对此不闻不问,本可帮你解脱困境而不援手,本可帮你免除痛
4、苦而不支持,你肯定会对同事间的友谊心灰意冷。所以,同事间一定要情真心诚地相互关心、帮助,特别是在同事危难之时,要伸出援助之手,扶持一把。比如,同事有病,身体不好,工作上尽量照顾;同事家里发生了不幸,要给予精神上的慰问和物质上的接济。一个情真心诚的人,会得到更多的真情。 荣誉面前得让有据 协调合作使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在荣誉面前,“得”就要同事心服口服,“让”就不要觊觎同事的成果。所取得的成绩中,如有同事的合作或帮助,就不要独占成绩,贪同事之功。同事取得的成绩中,你没有贡献或有很少的帮助,就不要去争功劳,抢荣誉,更不要
5、私下向同事索要报答。礼让、大度是与同事和睦相处的关键,对成绩的取得,领导和同事心中自有评判,是你的终归是你的,不是你的争抢的结果只能使自己一无所获、名誉扫地。 不吹嘘、炫耀自己的工作能力 同事中,工作能力总会有大有小,术业也有专攻。在某一方面你可能比同事强些,但另一方面,你又可能比同事弱些。千万不能恃仗自己的强项,自高自大,小视工作能力稍弱的同事,否则,你就会失去更多的同事,也就推开了他们的合作和帮助,置自己于孤立无援的境地。更不要在同事面前吹嘘领导的表扬和夸赞,过多地炫耀自己。这样同事会认为你有意抬高自己,轻视或贬
6、低他人。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工作中出现一些失误是难免的,同事间因工作方式方法产生分歧、争论,甚至争吵也是正常的。出现争吵时,秘书人员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严格要求自己,宽容对待同事。即便同事失言,对工作和团结造成了损失,出于关心和帮助而必须说几句话时,也要点到为止,让同事自己领悟,而不要反复说教,否则,易引起同事的反感。对于同事工作上的过失,只要不违反原则,就不要苛求,而应友善地帮助和提醒切忌以挑剔同事的过失来抬高自己,把失误弥补过来,这才是秘书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 及时化解同事间的矛盾 同事间出现矛盾和误解要及时
7、消除,绝不能拖延和搁置,让矛盾和摩擦发展、恶化,否则极不利于团结。同事对自己有误解时,要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迅速想对方说明和解释,如自己不方便说明或不易解释清楚时,要请其他同事从中斡旋,做出诚心和解的姿态。如确是自己的过错,就要及时赔礼道歉。若属于同事的过错,要尽可能地谅解,切莫得理不饶人。实在想不通的,要开诚布公地找同事谈,而不能伺机报复。只有光明磊落,才有利于相互理解,消除误会。如让误解积压成怨,以后矛盾就更加难以解决,同事间也就无法合作公事了。 总之,与同事相处,要注意的地方很多,关键是要有一个坦诚的态度,以德服
8、人,同时辅之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协调好与同事间的关系,为办公室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氛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