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700846
大小:29.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9-01
《天地间不可少之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天地间不可少之书—陈弘谋先生《五种遗规》 在中国的历史中,盛世之治的教育典章不仅蔚为大观,而且是深入人心。汉朝时期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唐贞观编订《群书治要》、清代康干盛世编订《四库全书》,此乃独步寰宇的盛世华章,是华夏民族浩瀚典籍中的明珠。 《礼记》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建立国家,领导人民,安邦定国,教学为先,教育是排在首位。唯有提倡全民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才能使国家真正长治久安。清朝时期著名的教育家陈弘谋先生,以毕生之实践力行,印证了圣贤教育的治世之效。 甲、陈弘谋先生生平 陈弘谋(一六九六—一七七一),字汝谘,号榕门,谥号文恭,广西临桂(
2、今广西桂林)人,清代著名的教育家、理学家,康干盛世名臣。他家境贫寒,幼有大志,素好读书,刻苦自励,「为诸生即以泽物为己任,常曰『吾平生耻作自了汉』,及入仕益讲求经世策」,识者皆知其志向远大。 甲一、诚一不欺,以国为家 陈弘谋先生的哲学思想源于宋五子,以薛瑄、高攀龙为宗。他为人、治学以「诚一不欺」为本,以一「诚」字贯彻始终,宋儒司马光对其影响颇深。诚如弘谋先生在书室中所题写的:「莫作心上过不去之事,莫萌事上行不去之心」,这体现出他对于「诚」字的深刻理解。 做为康干盛世的名臣,陈弘谋「以民心为己心,视国事如家事」。雍正九年,清世宗曾经在他上奏的奏折中批示道:「『敬慎』二字
3、,时刻不可释诸怀。」这句金玉良言成为弘谋先生为官做人的准则。 据《清史稿》记载,在乾隆时期的「封疆大吏」(执掌数省最高军政权力的朝廷要员)中,以尹继善与陈弘谋最为贤明。陈弘谋为官三十多年,担任过十二个省的巡抚、总督,累官至吏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在地方任职之时,他革新铜政,兴建水利,兴办义学,刊刻书籍。他所到之处都兴办教育,化民成俗,《清史稿》说,这就是「古所谓大儒之效也」。在他的传记中记载:「(弘谋先生)义仓乡学随地建设,州县入见,如老妪训儿,谆谆絮语,不惮舌敝。」(袁枚《东阁大学士陈文恭公传》)百年之后,人们依旧感戴他的德政。 历任三朝的军机大臣张廷玉是陈弘谋的老师,
4、会试后曾以「远大」相许,并亲书「培远」为其堂额,因此后来弘谋先生的著述都冠以「培远堂」,以纪念他的老师。张廷玉在奏疏中曾经举荐过这位门生,称弘谋「能以民心为己心」,亦「视国事如家事」,并谦虚自称「臣所不如」(语出《圣清渊源录》)。可见其德政深为长上所嘉许。 甲二、培远施教,兴办义学 作为一位政教并行的教育家,陈弘谋在四十余年的为官生涯中,始终视教育为其施政之要务。陈弘谋他非常重视书院教育,不但给学生丰厚的待遇,还聘请贤明的老师来教导他们,公余之暇,自己也会去书院亲自教学,身行言教,不厌其烦,必「为发明孔孟之旨,以反身实践为归」(陈弘谋先生《墓志铭》)。」可见他的教学是以
5、孔孟学说为要旨,且重视实践力行,不尚浮华空谈。在教学的过程中,弘谋先生还举荐、提拔了不少人才。 在云南为官四年,陈弘谋兴办新旧义学六百五十多所,在振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上贡献很大。乾隆二年,云南义学已建成七百多所。他还为各郡的义学筹备资金,增加田产,倡导各级官员捐献资金以兴办教育。此外,他还刊刻许多书籍,如《孝经》、《小学》、《近思录》、《大学衍义》等,分发到各学校、书院,以助于培养人才。弘谋先生政教并行的德政,感动了老百姓,当他离任之时,百姓「空市出送」,学生「攀辕挽留」,少数民族的百姓们「毕集邮亭,有感激至于泣下者」。这便是「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
6、教学,重在身行而后言教,人民纵然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也能感受到力行孝、敬才是幸福生活之根基。弘谋先生感动少数民族,依依不舍,便是圣贤君子,既在一方为官,必以父母官自期,为人民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弘谋先生兴义学以帮助少数民族没有能力在家中受教的子弟;又在管辖之地,亲自到府学、县学(即国家将知识分子培养成为公务员的学校)教授,发明古圣先贤设教之要旨,从中为国家发现贤才以培养后进。这是君子成教于国。然而,弘谋先生深知,家教才是人才辈出之根本。所以,他一直努力将古圣先贤关于家庭教育、为官从政之重要教诲,汇集成为一册,便于天下学习、力行。这些方方面面的教育汇成一起,就是《
7、五种遗规》。 乙、《五种遗规》的编订 《五种遗规》是陈弘谋先生与其同年王罕皆、老友葛正笏(他是陈弘谋先生学术事功上「最得力的僚友」)、张少仪先生采录先儒格言,多年来共同「挑灯商榷,以定去取」编订而成。用于流布乡塾,推行儒家教化,被誉为「天地间不可少之书」,因其教化的精义通于心性,乃人性本具的至善至德。 《五种遗规》涵括了《养正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教女遗规》和《在官法戒录》。举凡人的一生,始从蒙养胎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乃至出仕入世、为人做官,无不包罗殆尽。 《五种遗规》序言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