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697335
大小:3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9-01
《于运河校本课程纲要.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巨野县实验小学“古诗词欣赏与积累”校本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古诗词欣赏与积累。课时安排:每周二下午第三节课。授课人员:陈士堂伊士涛徐红印于运河卜青枝高莹授课对象:小学1--------6年级课程背景: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几千年的文学之宗是诗。古诗词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瑰宝,古诗词丰富的人文内涵,优美的意境,高雅的情趣,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学生通过欣赏、积累古诗词,感受到中华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健全的人格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一般都是按国家课程规定的讲授,受教材局限,一学期约两课书选,学4首左
2、右,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教材中古诗文只是作为现代语文的附属,教法上大多抛弃了古代教育中倡导的“自读自悟”的合理内涵,这种做法不利于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鉴于古诗文所蕴涵的丰富内涵,特开设《古诗词欣赏与积累》校本课程。课程意义:学校开展古诗文欣赏与积累,在于宏杨和继承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强化民族精神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夯实师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校特色发展。课程基础:我校自2008年开始就开展了“读千古美文,做华夏赤子”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教师的支持、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认可,社
3、会声誉逐年提高。以诗激情、益智、明理、育人渐成特色。课程特点:课程本身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知识性、教育性的特点。在活动开展中具有整合性、渗透性和广泛性的特点。1、民族性—-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2、知识性—--传统的古诗文知识3、教育性—--激发民族自豪感,促进民族精神教育。4、整合性—--它能与其它学科有机的整合。5、渗透性—--易渗透到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6、广泛性—--在途径、形式和方法上具有广泛性。实施原则 : 1、突出主题性,注重兴趣化。 2、重视灵活性,力求主体化。 3、加强针对性,突出个性化。 课程内容:校本教材《
4、古诗词欣赏》诗词集分1---6年级六个分册,各年段根椐学期课时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进行内容选择,选择顺序为一二年段、三四年段、五六年段。以古诗文的难易度做为首要原则。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传承文化,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丰富内涵。直面经典,不求甚解,熟读成诵,终身受用。2、阶段目标:低年段:一、二年级课程目标:1、掌握古诗文准确字音,能正确有节奏地诵读古诗文。2、知道古诗文的作者和朝代,初步了解简单的相关常识。3、初步了解篇幅较小的诗文的内容和意境及表达的情绪情感。4、诵读、积累诗词量为40首左右。5、了解经典文化,接受人文精神熏陶,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
5、化。中年段:三、四年级课程目标:1、在低年段目标的基础上能有感情诵读表演古诗文。2、理解、体会并能通过不同的形式表达诗文内容、意境、情感。3、掌握作者的相关知识,学会收集整理古诗文的方法,培养收集整理的习惯。4、初步掌握诗文中的艺术手法,学会赏析的入门常识。5、诵读、积累诗词量为60首左右。6、了解经典文化,接受人文精神熏陶,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高年段:五、六年级课程目标:1、在中年段的基础上能够了解诗词写作背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能感情丰富的表演诵读古诗文。2、深入掌握作者的作品风格,分类收集相关古诗文。3、掌握古诗词修辞、格律等诗词的理论知识
6、。4、学会并运用赏析方法,能独立进行古诗词赏析。5、诵读、积累诗词量为80首。6、了解经典文化,接收人文精神熏陶,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课程实施:1、任课教师熟悉教材教师认真备课,熟读诗文,掌握诗文的声调高低缓急,抑扬顿挫,诗文大意,文化内涵,历史典故,思想感情。2、课程实施做到以下要求(1)学生熟读诗词。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读,低唱慢吟地读,不求甚解地读,在整体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读多了,自然成诵。(2)让学生快乐读。教师可利用教室中的多媒体为学生创设诗文的画面情境,再现诗文意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学生对诗文的
7、理解,也激发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极大兴趣。(3)让学生坚持读。读要读出诗的韵味,声音洪亮,有精神;经典诗文的诵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贵在日久天长的积累,要求学生不贪图多背,只要求常诵,课上诵,课下诵,逐渐积累。(4)开展各种竞赛活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开展竞赛活动,如“千古美文朗诵比赛”、“古诗文名句填空竞赛”、“古诗文知识竞赛”、“小诗人作品集”展示、诗词短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学生充满兴趣,积极参加,可展示他们对古诗文的热爱和学习的成果。课程管理:1、成立领导机构成立校本课程开发研究领导工作小组,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工作。负责对校
8、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指导教师参与校本教研。2、加强校本培训,强化教师课程的意识。学校为广大教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