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676739
大小:16.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8-31
《狼教案教学设计.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狼教案教学设计 狼教案教学设计 1、积累文言"止、缀、顾、寐、黠、洞、犬"等词的意思,了解文言词语活用的知识,‘教案’狼教案教学设计 狼教案教学设计 1、积累文言"止、缀、顾、寐、黠、洞、犬"等词的意思,了解文言词语活用的知识,‘教案’狼(教案)。 2、体会本文语言的简洁传神。领悟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文章主旨。 1、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感悟能力,体会语言的精妙,感受体会狼与屠户的形象,把握课文阐明的道理。 2、难点:名词活用和一词多义现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设置情境 导入新课1、以和狼有关的成语导入课文。 2、引导:
2、你们看大都是一些贬义词,它们都体现了狼的本性--凶残。但除此之外,狼还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今天我们就来阅读一个关于狼的文言故事--蒲松龄的《狼》。1、思考、列举有关狼的成语,如狼吞虎咽、狼烟四起、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狼狈不堪、如狼似虎、鬼哭狼号、狼子野心、狼奔豕突、狼奔鼠窜等。 2、学生倾听。 初读课文 正音认读1、请同学自由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大意。朗读要求: 借助课下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在书上做好标记。 2、朗读正音。 3、全班朗读课文。1、自由朗读课文,并借助课下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在书上做好标记。
3、 2、朗读,正音。 缀(zhuì)、窘(jiǒng)、苫(shàn)、 蔽(bì)、眈(dān)、瞑(míng)、 黠(xiá)、尻(kāo) 3、全班朗读。 疏通课文 掌握大意1、根据课文下面的注解,小组翻译课文,有不明白的提出来,互相讨论。 2、同学们,你们说说看,哪些重点字词需掌握? 3、全班交流,并归纳出要重点翻译的句子。 4、这篇课文中有一个特殊的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其他词性,请同学在文中找找,可相互讨论。 5、文中还有一词多义的语言现象,请同学指出文中"之"的用法。同样在文中找找,也可相互讨论。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
4、故。 ②久之。 ③屠自后断其股,亦 毙之。 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6、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故事的开端发展和高潮。1、学生根据课文下面的注解边读边翻译课文。 2、轮流发言,归纳重点字词。 并驱如故: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顾:看。 苫蔽:覆盖。 少时:一会儿。 瞑:闭眼。 股:大腿。 寐:睡觉。 黠:狡猾。 3、全班交流,疏通课文大意。 归纳为以下重点翻译的句子: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④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
5、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4、根据注释,讨论,归纳: 一狼洞其中(打洞,名词作动词)。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名词作状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钻洞,名词作动词),教案《‘教案’狼(教案)》。 5、通过文中寻找和同学间的讨论,一词多义的句子有: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不译,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②久之:助词,调整音节,不译 ③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词,指狼。 ④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的 6、开端:遇狼发展:惧狼、御狼高潮:毙狼 朗读体会 文中形象1、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你可以看出狼有什么特点?圈画出关键的语句。 按学生的程度
6、分层次描述。 遇狼: ①"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缀行甚远"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 "晚归""途中"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暗示不太可能有人来帮助。 "缀行甚远":表明狼的恶意和贪婪。 惧狼: 从"投"、"复投"等词看,屠户为什么不一次将骨投尽,使两狼并止,由此可以看出这时屠户对"狼"的心态是怎样的? "投"、"复投"表明他对狼抱有一丝幻想,想妥协,结果失败了。 从"骨已尽矣,两狼之并驱如故。"刻画了狼的什么特点? "两狼之并驱如故"将狼的贪婪,凶狠表现出来。 御狼: 从"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7、"可看出屠户此时的心态是怎样的?刻画了屠夫的什么特点? 从狼"眈眈相向"可看出狼此时的心态特点是怎样的?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表现屠夫的智慧,当机立断。他认识到了狼的凶残本性。 "眈眈相向":有放过屠夫,突出狼的凶恶。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足见狼的狡猾。 毙狼: 屠夫的"暴起"和"刀劈"表现了什么? 表现了屠夫的勇敢。 "转视其薪后"则表现了屠夫的机智。 小结:课文简洁生动,特别是通过一连串的动作和神态描写,把狼的"变诈"表现得淋漓尽致,赞扬人屠夫的勇敢机智。1、学生圈画,分小组讨论。 2、学生
8、交流,教师点拨。 深入探究 总结启发1、本文中"狼"显然是个比喻,究竟比喻的是什么呢? 从《聊斋志异》写狐仙鬼怪从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