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667292
大小:9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8-31
《原地高低手运球.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篮球高低手运球教案教师杨光福任课班级七年级1班班级人数50时间25分钟上课地点篮球场课次1教材内容篮球—原地运球(高低手运球)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学习与了解篮球高低手运球,能简单的讲述动作的重点和难点。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篮球高低手运球,使80%的同学能较好的完成整个动作。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篮球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球感,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教学重点运球时,要目视前方教学难点运球时,用手腕发力,手指不能用力过度。阶段教学内容组织与教法练习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形式次数时间开始部分一、课堂常规1.整队集合,清点人数。2.师生问好。3.宣布本节课
2、内容。4.安排见习生。1.师到位观察。2.教师宣布课的内容、目标、做好学习的动员、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1.注意集中、精神饱满。2.要求集合时,做到快、静、齐。组织:☆☆☆☆☆☆☆☆☆☆☆☆☆☆☆☆★★★★★★★★★★★★★★★★★★▲12准备部分二、热身运动1.围绕篮球场地慢跑4圈。2.徒手操头部运动(4*8)扩胸运动(4*8)体转运动(4*8)弓步压腿(4*8)侧压腿(4*8)球性练习1.指尖拨动球2.绕身双手传接球3“8”胯下传接球4.双手抛接练习5.单手抛接练习6.抛球击掌二、热身运动1.教师下口令组织学生跑步热身。2.教师示范徒手操球性练习:1.练习手和球之间的感觉
3、2.在练习中,控制好球,避免球掉落的现象。3.持球时,注意不要运球,积极练习。二、1.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跑步。2.学生积极做徒手操。球性练习:1.看老师示范,积极参与。2.练习过程中,手和球控制得当,避免球掉落现象。3.练习过程,有序的练习。二、组织:以排头为基准,两手侧平举以体操队形散开。☆☆☆☆☆☆☆☆☆☆☆☆☆☆☆☆★★★★★★★★★★★★★★★★★★▲15阶段教学内容组织与教法练习次数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形式基本部分三、运球(高低手运球)(1)原地高运球动作方法:两脚前后开立,两膝微屈,上体稍前倾,目视前方,运球时手臂自然弯曲,以肘关节为轴,手按球的正上方,球的落点
4、在体前侧前方,球的反弹高度在腰、胸之间。动作要点:手按球的部位正确,手脚配合协调。(2)原地低手运球动作方法:两腿深屈,降低重心,上体前倾,用上体和腿保护球,同时,手短促的按拍球,球的反弹高度在膝关节以下,以便控制好球及摆脱防守继续运球。低手运球,拍球的部位在球的正上方。动作要点:运球时目视前方,主要用手腕发力,不是手指,用力不能过死。一、运球(高低手运球)1.教师高低手运球完整动作示范。2.教师讲解示范动作,提示重难点。3.教师与学生一起练习。4.有球练习,教师先示范,指导学生进行原地运球练习。5.行进间高低手运球。三、运球(高低手运球)1.认真听教师讲解动作。2.集体在教
5、师动作的分解教学指挥下练习。3.进行有球练习。4.行进间高低手运球。组织:☆☆★★☆☆▲★★☆☆★★☆☆★★▲组织:散点练习:分ABCD四个小组,每组10人练习高低手运球,以及在行进间的运球,在教师制定位置练习。15结束部分二、放松与总结1.整队集合。2.放松:学生之间两人一组互相拍一下身体肌肉3.教师总结本次课的情况。4.师生再见。5.归还器材。四、1.教师组织。2.小结本次课的情况,提出不足,提出希望。四、1.积极参与放松练习。2.认真听教师小结。3.师生相互再见。组织:四列横队☆☆☆☆☆☆☆☆☆☆☆☆☆☆☆☆★★★★★★★★★★★★★★★★★★▲13篮球运动-----高
6、低手运球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养成坚持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和谐、平等、友爱的学练环境中感受集体的温暖、情感的愉悦;体验成功与进步的喜悦,提高他们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理解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和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二、教材分析篮球是深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本节课的学练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体现了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练兴趣,使学生养成坚持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提高学生终身
7、体育能力的目的。同时在本节课中本人注重学法、练法的多样性,使每个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和身体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内容,确保每一名学生受益。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及认知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情感目标、社会适应、确立如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1、学习高低手运球,掌握按球时注意手腕的力量,目视前方。2、提高学生篮球运动技能和终身体育能力。 3、培养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善于交流、互帮互助、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