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越南历史文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越南历史文化与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政法系综合文科教育112班罗榕娟2011210039越南外来传入的文明时,仍能保存民族文化,不曾失去自己的本色。在越南,每个传统均具有其个别的意义。昔日的民族英雄们仍受到后人纪念每逢民族英雄纪念日,越南人民会在纪念祠内举行隆重盛会以示怀念。越南人民为自己的祖先有英雄气概而自豪,族长们则不断地教导子孙们要勤劳、好客和有孝义心。越南有54个少数民族,而几乎所有的都按著本族悠久风俗在各个地区生活,越南人民为探索古老文化而努力不懈工作。越南文化的出发点令人要去探求。越南
2、位于印支半岛东海岸,从北至南长600公里,越南人把自己国家的地形形容像一条扁担挑两竹筐壳,并暗示国家的两个主要谷仓是九龙江平原和红河平原。越南有很多橡胶园,有林产资源丰富的大森林。3456公里长的海岸线形成了无际的白沙滩,也是极有天赋的旅游好去处。越南地形多样化,使旅游地点充满非常丰富的吸引力。越南有热带沿海气候,也有2000多米高的温带区的气温。在南方,雨季从5月延长至11月,然而每场雨的雨量不多,大多数在午后偶下阵雨。中部沿海区,6月至10月是最干旱的季节。到北方的游客对这里气候的差异感到愕然:夏季
3、炎热和潮湿,冬季寒冷而乾燥。越南气候温和,天然景色优美,有很多历史遗迹区,最大的潜力是越南人民对人亲善。由于越南对外开放的时间不长,所以仍能保持朴实无华的魅力,这是其他旅游业较发达地方所没有的。可喜的是,在国家开放让外国游客到来观光的时期,各地都建有国际水准的旅店和旅游设施。越南备有国际水准的旅店,加上越南人民好客的传统,今到遂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对越南之旅留下难忘的印象。越南远自公元前207年,由赵佗所建立之南越国土,迄公元939年,吴权脱离五代之南汉而自主为止,直属中国版图达1146年之久。即使自主
4、后,历经丁朝,前黎,李,陈,后黎乃至末后的阮朝,七代相承944年,在沦为法国殖民地之前,仍为受中国天子诰封之藩属。在此2090年中越南所学的是汉文,所读的是中国书,故其政治体制,社会伦理,学术思想,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无一不是中华文化的模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涵泳于越南历20个世纪之经过,依据前越南共和国教育部,教学资料中心出版,由杨广涵教授主编之〔越南文学史〕记载,首一位把华文传入越南者,为汉平帝时的交趾郡〔现今越南〕太守钖光,故越人惯称华文为汉文,而坊间又名曰〔儒字〕,盖这位太守透过华文的传授,教
5、化“边氓”以儒家思想与生活礼仪。 公元29-33年间,壬延为九真太守任内,除授汉文外,同时教越民学习中原的婚丧祭典仪式,可证诸今日越人在婚丧祀祖等各方面的习俗,较中国大陆若干少数民族更为汉化.所以越 南阴历年节和华人是一致的。 受中国文化影响,越南农历和中国农历的日期一致,民间传统节日的日期和风俗也基本和中国一样,同时又有很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送灶王、备年货、祭祖先、放烟花、帖春联……中国游客在越南过春节会有回到故乡的错觉。但是越南人不吃饺子和汤圆,而是吃一种圆形的米糕和方形的粽子,各家各
6、户都会摆三样东西:一束鲜花、一盆金橘和一个盛着五种水果的果盘,以求新年大吉大利。春节期间还有种种禁忌:不能吵架、不能说粗话、不能干农活、不能弄坏东西等等。另外还有许多的风俗讲究和传统民间活动,既能看到中国文化的影子,又非常有当地特色,是不可不参与的大热闹。端午节:端午节越南人也吃粽子,并且采草药驱虫,据说端午的草药非常灵验。此外父母在这天一早要为孩子准备几种酸味食品和水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哈节:是京族人的传统节日。“哈”在越语中是“唱歌”的意思,所以“哈节”就是唱歌的节日。过节的日期各地有的在农历六月
7、初十过,有的在八月初十过。京人的村庄都建有一所“哈亭”,平时供人们乘凉、唱歌及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遇上“哈节”时,这里会举行迎祖、祭祖、饮宴、唱歌、跳舞、唱戏等活动。七月节:是拉志族的节日。七月节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历时13天。初一每户派一名男子携带酒肉到“波米如”(老父母)家,由波米如主持“迎祖”仪式。以后按波米如指定的日期,每户轮流举行“迎祖尝新”仪式,即向祖先祭献供品。节日期间严禁用非本民族的语言交谈。7月13日,人们在波米如家举行隆重的“送祖”仪式,节日在这时达到高潮。中秋节:越南的中秋节实际
8、上是个儿童节,孩子们提着各种造型的纸灯在月光下玩耍。越南自建立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以来,仿效中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实行儒释道并举的政策,逐步形成了越南自己的文化;但实际上,其文化仍然是中国文化的一环。与中国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道教在越南的传播与发展,对越南的社会与文化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深远的。首先,道教在越南上层社会影响很深。历代封建统治者十分崇信道教的方术,如李圣宗常幸寺观祈雨,而陈太宗第六子就是由太清官道士祈嗣,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