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化最终总结.docx

天然药化最终总结.docx

ID:57439050

大小:34.08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8-16

天然药化最终总结.docx_第1页
天然药化最终总结.docx_第2页
天然药化最终总结.docx_第3页
天然药化最终总结.docx_第4页
天然药化最终总结.docx_第5页
天然药化最终总结.docx_第6页
天然药化最终总结.docx_第7页
资源描述:

《天然药化最终总结.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天然药化(名词解释:10选择:20排序:20鉴别:10简答:10波普解析30)一、名词解释糖类:也称碳水化合物,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初生产物,同时也是绝大多数天然产物生合成的初始原料。苷类:也称苷或糖配体,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与另一非糖物质(也称苷元)通过糖的半缩醛或半缩酮羟基与苷元脱水形成的一类化合物。苯丙素类:天然成分中有一类苯环与三个直链碳连在一起为单元构成的化合物。香豆素类:指邻羟基桂皮酸内酯类成分的总称。)醌类:指分子内具有不饱和环二酮结构(醌式结构)或容易转变成这样结构的天然有机化合物。分为苯醌、萘醌

2、、菲醌、蒽醌。黄酮类:以前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现在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萜类:指分子骨架以异戊二烯单元(C5单元)为基本结构单元的化合物。挥发油:又称精油,是一类具有芳香气味的油状液体的总称。在常温下能挥发,可随水蒸气蒸馏。三萜:由30个碳原子组成的萜类化合物,根据异戊二烯定则,多数三萜被认为是由6个异戊二烯缩合而成。甾体: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一类天然化学成分,它们的结构中都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甾体母核。生物碱:一般是指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类含氮有机化合

3、物。也可定义为,含负氧化态氮原子、存在于生物有机体中的非初级代谢产物的一类化合物。PH梯度萃取法:根据不同物质在不同PH下析出沉淀的原理来提纯所需物质 (百度百科的解释)。以pH成梯度的酸水溶液依次萃取以亲脂性有机溶剂溶解的碱性成梯度的混合生物碱,或者以pH成梯度的碱水溶液依次萃取以亲脂性有机溶剂溶解的酸性成梯度的混合酚、酸类成分,使后者分离的方法。(老师PPT上的解释)苷化位移:糖与苷元成苷后,苷元的α-C、β-C和糖的端基碳的化学位移值均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称为苷化位移。NOE:在核磁共振中,两个(组)不同类型的质子若空间距

4、离较接近,照射其中一个(组)质子会使另一个(组)质子的信号强度增强。这种现象称为核Overhauser效应,简称NOE。DCCC:液滴逆流层析法(是利用流动相形成液滴,通过作为固定相的液柱而达到分离纯化的目的。)CCD:反流分布法HSCCC:高速逆流层析法GLC:气-液分配层析法AA-MA:乙酸-丙二酸途径LLC:液-液分配层析法IR:红外光谱UV:紫外可见光谱ORD:旋光色谱CD:圆二色光谱EI-MS:电子轰击质谱MVA:甲戊二羟酸途径2D-NMR:二维核磁共振HR-MS:高分辨质谱二、简答1、生物碱的提取流程是什么?答:生物

5、碱↓水、醇提取↓减压浓缩↓水分离↓石油醚萃取,脱脂↓氯仿(富集亲脂性物质)↓乙酸乙酯(出去中等极性物质)↓正丁醇↓↓酸层水层(加雷氏铵盐)(含中等极性生物碱)(含强极性生物碱)1、常见溶剂的极性比较?答:水>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氯仿>乙醚>苯>己烷(石油醚)2、香豆素的荧光强弱比较?答:可见光下(无色或浅黄色),UV下(蓝色荧光)a.7-OH取代,荧光增强,甚至在日光下有荧光,加碱荧光变为绿色。b.7-OH,8-OH,无荧光。c.7-OH,8-非氧取代,荧光减弱。d.-OH醚化,荧光减弱,变紫。e.呋喃香豆素,荧光减弱。

6、3、糖的绝对构型、相对构型的判断方法?答:判断绝对构型:Fischer投影式,最后一个手性中心上的OH在右侧为D型糖,在左侧为L型糖。Haworth投影式,五碳吡喃型糖:C4-OH在面上为L型糖,在面下则为D型糖。甲基五碳糖和六碳糖的吡喃型糖:C5-R在面上为D型糖,在面下则为L型糖。五碳糖的呋喃型糖:C4-R在面上为D型糖,在面下则为L型糖。1、判断各类三萜的角甲基数?答:在1HNMR中:角甲基0.625~1.50(S)四环5个(环阿尔廷,4个);五环8个(乌苏烷型6个);甾醇2个;氧化成羧基,羟甲基时顺减。在13CNMR中角

7、甲基:8.9–33.7,e–CH3(23和29位),28和33与氧相连的碳:60–90,烯碳109–160,羰基碳170–220,其它碳<60。三、排序(老师会给出具体的化学物质,编号ABCD让排序)1、聚酰胺色谱柱(考黄铜类的)①黄酮类化合物用聚酰胺色谱柱分离的原理:吸附作用是聚酰胺分子中羰基和氨基与被分离化合物中的酚羟基和羰基形成的氢键吸附。由于化合物中酚羟基和羰基的数目及位置不同,以及洗脱溶剂的洗脱能力不同,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吸附能力不同,从而被分离而分别洗脱下来。②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规律:A、苷元与苷:苷元>单糖苷>双糖苷

8、>叁糖苷;苷元吸附强于苷,苷含糖少强于含糖多者。其原因是苷元比苷①多酚羟基或烯醇②糖多者易溶于洗脱剂。则洗脱的先后顺序为:苷元<单糖苷<双糖苷<叁糖苷B、苷元或苷a、酚羟基多者吸附强;b、羟基数目相同时,处于对位或间位的吸附强于邻位的。其原因是邻位的可形成分子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