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426670
大小:572.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8-17
《溶液中考题练习.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溶解度/g40乙2040温度/℃甲40、(达州市)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⑴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g;⑵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⑶欲将4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写一种即可)⑷40℃时,将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20℃,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⑴40;⑵2:5;⑶加水或降温⑷甲大于乙41.(泰安市)右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3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g;(2)当温度为℃时,甲、乙两种
2、物质的溶解度相等;(3)甲中含有少量的乙,若提纯甲,可采用法(填“降温结晶”、“蒸发结晶”或“过滤”)。(1)30(1分)(2)20(1分)(3)降温结晶(1分)42.(内江市)右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图,请根据图示信息回答:①在℃时,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②在t2℃时,能配成硝酸钾溶液的最大溶质质量分数为。(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①t1②45.9%43.(武汉市)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温度为80℃、溶质为M的溶液,将其置于室温环境中,测定不同温度时析出固体M的质量。测定结果记录如下表。 溶液的温度/℃ 7
3、5 6550 35 20析出固体M的质量/g 0 02.04.58.4 若不考虑水蒸发对实验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 (1)65℃时,该溶液是否为饱和溶液?______(填“是”、“否”或“无法判断”); (2)将40℃时接近饱和的M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的有 _(填序号)。 ①升温 ②降温 ③加溶质M④加水 ⑤加另一种固体N⑥恒温蒸发水 ⑦与40℃时M的饱和溶液混合 (3)20℃时,用固体粉末M和水配制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M溶液,必须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带砝码盒)、烧杯、___
4、___。 (1)无法判断 (2)②③⑥(3)药匙、量筒(100mL)、胶头滴管、玻璃棒44.(乐山市)(1)用NaCl配制100ml0.9%医用的生理盐水(密度约为1g/cm3),需要NaCl的质量为g。(2)由右图可知,t1℃时,硝酸钾溶解度氯化钠的溶解度(填“>”,“<”或“=”);从氯化钠和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提取硝酸钾,应采用下列方法中的(填写编号)。a.冷却结晶b.蒸发溶剂c.过滤(1)0.9g(2)<、a45.(荆门市)请根据右图中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⑴P点的含义是。⑵t2℃时,30ga物质
5、加入到50g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g溶液吗?(填“能”或“不能”)。⑶将t2℃时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最小的是(填写物质序号)。⑷现有a、b、c三种物质的浓溶液,适用于海水晒盐原理进行结晶的是(填写物质序号)。(1)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2)不能(3)C(4)B46.(日照市)KNO3和KCl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温度/℃010203040506070溶解度/gKNO313.320.931.645.863.985.5110138KCl27.6
6、31.034.037.040.042.645.548.3(1)依据上表数据,绘制KNO3和KCl的溶解度曲线,右图中能表示KNO3溶解度曲线的是。(填m或n)(2)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KNO3和KCl在某一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的取值范围是。(3)10℃时,131g饱和KCl溶液,蒸发10g水后,再降温到10℃,可析出KCl晶体的质量为。(4)如右图所示,20℃时,将盛有饱和KNO3溶液的小试管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向水中加入某物质后,试管中有晶体析出。加入的物质可能是下列中的________(填字母序号)。A.氢氧化钠
7、固体B.生石灰固体C.冰块D.硝酸铵固体E.浓硫酸(1)m(1分)(2)34.0g8、右图,则称取的NaCl质量为。(4)根据计算需要量取水的体积是(水的密度为1g/mL)。量取读数时,下图视线角度正确的是_____。(选填字母标号)(5)称量NaCl质量完毕放回砝码时,发现有一个砝码缺损了一个小角,若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8、右图,则称取的NaCl质量为。(4)根据计算需要量取水的体积是(水的密度为1g/mL)。量取读数时,下图视线角度正确的是_____。(选填字母标号)(5)称量NaCl质量完毕放回砝码时,发现有一个砝码缺损了一个小角,若其他操作步骤正确,则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