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413594
大小:10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20-08-16
《利巴韦林合成总结.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利巴韦林利巴韦林(ribavirin,RBV),又名病毒唑、三氮唑核苷,化学名1-β-D-呋喃核糖基-1H-1,2,4-三氮唑-3-羧酰胺,分子式:C8H12N4O5,结构式如右下图所示。该药是一种高效广谱核苷类的抗病毒药物,已列入国家基本药用品种,对至少12种RNA病毒和10种DNA病毒有强效的抑制作用。1发酵法1.1反应原理[2-8]在D-葡萄糖,肌苷,5′-腺苷或D-核糖的培养基中,加入1,2,4-三氮唑-3-羧酰胺(TCA)和生物菌种,室温条件下培养2~8d,即可制得利巴韦林,但转化率不高,仅在40%~6
2、0%。其中以D-葡萄糖为原料的制备简式如下,式中所用的生物菌种为:短杆菌、棒状杆菌、节核杆菌、微球菌或杆菌等。1.2优缺点发酵法的优越性是可以直接从核糖或D-葡萄糖制备目标产物,操作简单,三废易于治理,能耗小。不足之处在于:(1)微生物的培养一般在20~40℃下进行,容易产生杂菌;(2)三氮唑核苷容易分解,收率低;(3)必须长时间培养,发酵液中的各种核苷、三氮唑核苷磷酸化物及其它代谢产物,使精制分离困难;(4)必须每次培养微生物,成本高;(5)原料单耗大,如葡萄糖用量560∶1,TCA用量19∶1。可见该法还需进
3、一步深入研究。2酶促法2.1反应原理以肌苷,鸟苷,黄苷或D-核糖-1-磷酸酯与1,2,4-三氮唑-3-羧酰胺(TCA)为原料,在核苷磷酸酯酶(PNPase)的作用下合成利巴韦林,转化率54.1%~95%不等。以鸟苷为例,其反应式如下。式中所用的核苷磷酸酯酶(PNPase)可由乙酰短杆菌ATCC39311或TQ-952作酶源,培养获得。2.2优缺点酶促法[9-20]具有以下优点:(1)在微生物不增殖条件下,以较高的温度(40~60℃)反应,几乎没有杂菌污染,三氮唑核苷的分解反应受到抑制,收率提高。(2)反应时间短,
4、副产物少,分离精制容易。(3)核糖供体可以从多种核苷、核苷酸中选择,来源广泛。(4)操作简便、环境污染小、能耗小。酶促法的工业化市场前景广阔。美国ICN制药公司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用酶促法实现工业生产利巴韦林,但总收率较低,仅55%[21]。我国在酶促法合成利巴韦林研究中提出了双酶法制备[22-23],使转化率提高到95%以上。湖北潜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双酶法生产利巴韦林的产率达85%,成本降低了50%,年产能力达350吨[24]。但为使酶促法趋于完善,在酶源的制备、保存和重复利用等方面还需进一步研究。3化
5、学法国内外研究和报道最多的就是利巴韦林的化学法合成。化学法总体可分为卤代糖法、肌苷法、腺苷法和核苷酸法四种[25],主要经由酰化、缩合与氨解三步完成。3.1肌苷法该法是化学法中研究最为广泛的,其以肌苷为起始原料,经酰化反应制得四乙酰核糖;然后与1,2,4-三氮唑-3-羧酸甲酯(TCM)熔融缩合,再经氨-甲醇溶液氨解,得到目标产物。反应式如下:缺点:高温下(162~165℃)易使四乙酰核糖分解,影响收率和质量优点:1.BSA(N,O-二(三甲基硅烷基)乙酰胺)作硅烷化试剂,CF3SO2OSi(CH3)3作催化剂下缩
6、合,使收率提高到83.4%。2.献[31-33]中提到使用SnCl4作催化剂,且反应条件温和,易操作。3.2核苷酸法该法以核苷酸为起始原料,先经水解制得核苷,再经乙酰化反应制得四乙酰核糖,然后经缩合、氨解反应合成目标产物。反应式如下。文献[29]对此进行了较为详尽得报道,反应时间长,收率为51%。可见,核苷酸法制取利巴韦林还有待进一步改进。3.3腺苷法该法以腺苷为起始原料,先切断与乙酰化一步实现,制得四乙酰核糖,再经缩合、氨解制得目标产物。3.4卤代糖法该法是先将四乙酰核糖溴化物与三氮唑羧酸甲酯(TCM)高温缩合
7、反应,再经氨解反应制得目标产物。文献[1]对此进行过报道,反应式如下。此方法由于反应时间长,收率低,缩合反应温度高,易使四乙酰核糖溴化物分解等缺陷,目前已不再使用。4结论目前利巴韦林的合成主要包括化学法、酶促法与发酵法三种;其中化学法研究与报道最为广泛;酶促法具有很大的工业化市场前景;发酵法仍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