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374227
大小:5.15 MB
页数:18页
时间:2020-08-13
《职业(汪曾祺)课件.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卖香——干子嘞!”小时候,每天做晚饭前,这个悠长而又美妙的吆喝声总能从村道上传来。偶尔妈妈给我5毛钱,让我买几片香干加餐,这声音简直就成了天籁之音。屁颠屁颠地穿过好几条田埂,我跑到香干大伯的担子前,盯着箩筐里各个品种的香干。看他放下扁担(他的扁担跟我家里的不一样,在一条竹子做成的普通扁担上又绑了一条竹棍,想必是使用频率高、时间长,要更加固才行),用蹩脚的醴陵话(他应该是从外地来的)问我需要买多少,而后轻轻揭起几片香干,利索地装袋。接过香干,我发现香干大伯很黑,凡是露在外面的皮肤都黑红黑红的,比我爸爸的还黑。转头回家,一路上我一直小声念叨
2、着:“卖——香干子嘞。”香干大伯的吆喝声又继续传遍整条村道:“卖——香干子嘞。”这句吆喝声成为我难忘的童年回忆。听市井吆喝品风俗民情明文化变迁——职业(汪曾祺)一、听吆喝品生活滋味1.1-14段写了哪些吆喝声?明确:①收旧衣烂衫②卖化风丹③卖壁虱药!虼蚤药④卖杨梅、玉麦粑粑2.请试着模仿他们的吆喝声,体会小商贩们的生活。读完后,说一说你觉得他们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做小本生意,处在社会底层。虽处境艰难,却依旧认真而坚韧地生活着。通过模仿这些吆喝,我们体会的是昆明的职业百态,以及当时的民风民俗。3.为什么安排这些同行们在“小大人”之前出场
3、?①为“小大人”的出场提供社会背景,在情节上为后文做铺垫。②升华主旨。正如汪曾祺自己所言:“这样,小说的主题就比原来拓宽了,也深化了。从童年的失去,扩展成为:人世多苦辛。”③展现20世纪40年代昆明生活的风俗画。这些吆喝声与椒盐饼子西洋糕的吆喝一起,汇成全部百姓人生,汇成昆明的风俗民情。正因为这些小商小贩各具特色的吆喝声,才让平淡抑或苦难的日子变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二、赏风俗悟作者情怀从童年的失去,到人世多辛苦,上世纪40年代的生活本是苦涩的。但是读者阅读时,却感觉到欣赏、惊叹、还有一点幽默的味道。苦涩被冲淡了。1.作者是如何冲淡生活的
4、苦涩的?明确:写生活,不写命运——尽职尽责,积极应对写童趣,不写世态——摆脱职业,保有天真写风俗,不写贵贱——诗意生存,敬重生活2.作者为什么这样做?①人道主义情怀:“我对笔下的人物是充满同情的。我的小说有一些是写市民阶层的,我从小生活在一条街道上,接触的便是这些小人物。但是我并不鄙薄他们,我从他们身上发现一些美好的,善良的品行。”②乐观的心态:“总起来说,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对于生活,我的朴素的信念是:人类是有希望的,中国是会好起来的。”③京派小说家的美学选择。作为京派作家代表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得意高足,汪曾祺着力于发现并表达传统中
5、国国民性格中美的内容。所以他的作品里,即使那些生活在市井中的人们有各种各样的毛病或困境,但是他却愿意把他们性格中生活中的美展现出来。三、试吆喝明文化变迁吆喝声里包含着吆喝者的生活状态及其生活态度,同时也印刻着听声者的思想感情,最终汇成某一地域充满生活气息和民俗风味的文化记忆。《职业》全文33个段落,有14段以吆喝声单独成段,共计5种15次吆喝;剩下还有5个段落属于对这些声音的直接描写。故事情节内容反而退居其次,汪曾祺用鲜活的语言记录了上世纪40年代昆明的吆喝文化,使之成为本文的一大特色。请你试着模仿从网上收集或平时听到的吆喝声,并谈谈从这
6、些吆喝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我来试吆喝磨剪子嘞、戗菜刀凉皮、凉粉吆喝文化在消失?OR吆喝文化在变迁?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身边的吆喝声已经有了变化。但是不管怎么变,它的文化内涵却未变。通过有腔有调的吆喝,推销自己的产品,不管生活境遇如何,却依然坚强、乐观而有滋有味地吆喝着。文化形式在变迁,但是文化精神却一直在传承着。作为听声者的我们,应该像汪先生一样,对这些人抱着欣赏、尊敬的态度。面对即将消逝的一些文化民俗,这就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吧!四、作业课后了解、收集我们生活中那些渐渐消逝的文化民俗,感受其文化魅力,传承文化精神
7、。感谢您超级耐心的聆听与指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