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349144
大小:501.2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8-12
《伤仲永导学案答案.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七年级下第一单元伤仲永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背诵课文。2、学习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词活用的情况。3、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4、认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学习重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2、体会揣摩本文简洁、凝练的语言。3、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学习内容解析一、文学常识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年轻时候,文章写得十分出色,得到欧阳修的赞赏。王安石二十岁中进士,当官之后积极推行变法,后来新法被废,王安石忧愤成疾,第二年
2、病逝。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分为唐二家和宋六家)二、文言词汇1、读音隶(lì)扳(pān)谒(yè)邑(yì)矣(yǐ)泯(mǐ)称(chèn)卒(zú)焉(yān)耶(yé)2、词类活用:邑人奇之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惊奇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父利其然也利:名词的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3、重点词语①世隶耕隶:属于②未尝识书具尝:曾经③并自为其名为:题上④指物作诗立就就:完
3、成⑤稍稍宾客其父稍稍:渐渐⑥或以钱币求之或:有的⑦环谒于邑人环谒:四处拜访⑧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⑨泯然众人矣泯然:完全⑩受之于天受:承受⑾贤于材人远矣贤:胜过、超过⑿得为众人而已耶得:能够4、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并指出该词在句中的含义与用法。之:①忽啼求之:代书具。②借旁近与之:仲永。③余闻之也久:这件事。④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⑤卒之为众人:助词,无意义。于:①环谒于邑人:到,向。②于舅家见之:在。③贤于材人远矣:比。④受于人者不至:从。其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己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他的③其
4、文理皆有可观者:诗④稍稍宾客其父:他的⑤父利其然也:这种三、整体感知,问题探究1.在疏通文意及熟读背诵的基础上,思考本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明确: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明确: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五岁时就
5、“啼哭求之”。“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时期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4.“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开篇一句交代了方仲永的那些方面?明确: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
6、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人。6.“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明确:过渡。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7.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明确:这里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作者认为“
7、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8、赏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感悟本文笔墨凝练、言简意赅的效果。明确: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
8、示仲永“泯然众人”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随堂练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