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341590
大小:198.24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8-12
《高中数学必修五《等差数列前n项和》优秀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必修五2.3等差数列前n项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探索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了解倒序相加法;2.掌握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并能用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3.通过公式的推导和公式的运用,使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规律,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4.通过现实问题和数学小故事,让学生体会数学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学会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教学准备:多媒体课
2、件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导入新课出示图片印度泰姬陵是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所在地阿格拉市,泰姬陵是印度古代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这个古陵墓融合了古印度、阿拉伯和古波斯的建筑风格,是印度伊斯兰教文化的象征.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传说当时陵寝中有一个等边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如下图),奢华之程度,可见一斑.你知道这个图案中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吗?生:只要计算出1+2+3+…+100的结果就是这些宝石的总数.师:对,问题转化为求这100个数的和.怎样求这100个数的和呢?(学生自主探究,请学生说
3、出自己的计算方法。很多学生都能采用高斯算法)师:同学们采用了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呢?生:首尾配对相加的方法,就是:1+100=2+99=3+98=…=50+51=101,有50个101,所以1+2+3+…+100=50×101=5050.师:对,同学们想到的这个方法和小高斯想的不谋而合.高斯是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高斯十岁时,有一次老师出了一道题目,老师说:“现在给大家出道题目:1+2+…100=?”过了两分钟,正当大家在:1+2=3;3+3=6;4+6=10…算得不亦乐乎时,高斯站起来回答说:“1+2+3+…+100=50
4、50.”教师问:“你是如何算出答案的?”高斯回答的方法就是刚才大家说的方法.作为数学王子的高斯从小就善于观察,敢于思考,所以他能从一些简单的事物中发现和寻找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希望大家也能像高斯一样善于观察,敢于思考.师:数列1,2,3,…,100是什么数列?而求这一百个数的和1+2+3+…+100相当于什么?生:这个数列是等差数列,1+2+3+…+100这个式子实质上是求这数列的前100项的和.师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等差数列的前n项的和的问题.二、合作探究,推进新课师:我们再回到前面的印度泰姬陵的陵寝中的等边三角形图案中
5、,在图中我们取下第1层到第49层,得到右图,则图中第1层到第49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呢?生:这是求“1+2+3+…+49”奇数个项的和的问题,我们刚才的方法就不能用了.要是偶数项的数求和就好首尾配成对了.师:嗯.“首尾配对”的算法分奇、偶个项的情况求和,适用于偶数个项,我们有没有简单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生:有!我用几何的方法,将这个全等三角形倒置,与原图补成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中的每行宝石的个数均为50个,共49行.则三角形中的宝石个数就是1+2+3+…+49.师:妙!这种方法不需分奇、偶个项的情况就可以求和,真是太好了
6、!我们将他的几何法写成式子就是:1+2+3+…+49,49+48+47+…+1,对齐相加(其中下第二行的式子与第一行的式子恰好是倒序)这实质上就是我们数学中一种求和的重要方法——“倒序相加法”.现在我将求和问题一般化:(1)求1到n的正整数之和,即求1+2+3+…+(n-1)+n.(这问题在前面思路的引导下可由学生轻松解决)(2)?生1:对于问题(2),我用倒序相加法求的,因为,,再将两式相加,因为有等差数列的通项的性质:若,则,所以.(Ⅰ)生2:对于问题(2),我是这样来求的:即.(Ⅱ)【归纳小结】师
7、:两位同学的推导过程都很精彩,一位同学是用“倒序相加法”,后一位同学用的是基本量来转化为用我们前面求得的结论,并且我们得到了等差数列前n项求和的两种不同的公式.这两种求和公式都很重要,都称为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两个公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把代入公式(Ⅰ)中,便可以得到公式(Ⅱ)。而且我们可以发现,公式(Ⅰ)与梯形面积公式(上底+下底)×高÷2相似,这里的上底是等差数列的首项,下底是第n项,高是项数n,有利于我们的记忆.【方法引导】师:如果已知等差数列的首项,项数为n,第n项为,则求这数列的前n项和用公式(Ⅰ)来进行,若已知首项
8、,项数为n,公差d,则求这数列的前n项和用公式(Ⅱ)来进行.引导学生总结:这些公式中出现了几个量?生:每个公式中都是5个量.师:如果我们用方程思想去看这两个求和公式,你会有何种想法?生:已知其中的三个变量,可利用构造方程或方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