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与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doc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doc

ID:57315738

大小:47.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8-11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doc_第1页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doc_第2页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doc_第3页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doc_第4页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微生物学(免疫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免疫学基础与病原微生物学(免疫部分)1、现代免疫: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功能。其目的是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免疫的本质:识别自我,排斥异己)2、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见表)免疫功能正常表现异常表现免疫防御抵抗病原体的入侵及毒素作用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免疫稳定清楚损伤、衰老、变性或死亡的细胞免疫失调、自身免疫病免疫监视防止细胞癌变持续性感染恶性肿瘤或持续性感染3、免疫系统的组成:器官、细胞、分子三个层次4、中枢免疫器官:主要指哺乳类动物的骨髓和胸腺;骨髓是B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官;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官。外周免疫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脾脏(系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2、、粘膜相关淋巴组织。5、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以及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阳性选择(胸腺):单阳性,MHC限制性:表达TCR-CD3阴性选择(胸腺):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阳性选择(外周):同时表达mlgM和mlgD,对外来抗原高亲和性克隆,表达BCR-CD79a/b复合体。阴性选择:(骨髓)对自身抗原的免疫耐受6、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所知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APC)。7、抗原:通过与T、B细胞抗原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因此激活T、B细胞的免疫活性物质。通常以单克隆方式激活T、B细胞。8、抗原的两个基本属性: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

3、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的性质。免疫反应性:指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9、抗原表位:也称抗原决定簇AD,是抗原受体抗体形成空间互补的一段分子序列。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抗原分子表面,特殊化学基团:氨基酸残基、多糖残基或核苷酸组成)10、交叉反应概念:虽然一种表位决定一种抗原特异性,但有时也会出现某些抗体不仅与其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也可与一些非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现象,此种现象被称为交叉反应。异嗜性抗原是发生交叉反应的基础。11、判断题: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化学结构越复杂,免疫原性越强。12、抗原的分类(一)根据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

4、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分类:TD—Ag此类抗原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需要T细胞的参与。TI—Ag此类抗原刺激B1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细胞的参与。(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种抗原同种异型抗原(新生儿溶血症;Ⅱ型超敏反应)自身抗原13、异嗜性抗原:不同物种之间,抗原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这种抗原叫异嗜性抗原.(如:链球菌上的M蛋白与人体心肌/肾小球基底膜细胞上的成分)。14、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是由两条相同的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通过二硫键连接而成的呈“Y”字型的四肽链单体分子。15、可变区:在IgH链和L链近N端约110个氨基酸残基的区域内,其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

5、,称可变区(V区)。重链和轻链的V区分别表示为VH、VL。VH、VL功能是: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高变区(HVR区):又称互补决定区(CDR)、CDR-AD是抗原抗体分子空间结构互补结合的分子结构基础。16、Ig功能区的功能:①VH、VL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CH、CL(恒定区)具有同种异型遗传标记IgG的CH2和IgM的CH3具有补体C1q的结合点;与IgG通过胎盘有关。④CH3/CH4具有多种细胞Fc受体结合的功能。17、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胃蛋白酶水解片段)水解片段断裂位置断裂碎片木瓜蛋白酶水解片段Ig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两条重链的近N端处两个Fab段和一个Fc段

6、胃蛋白酶水解片段Ig铰链区二硫键连接的两条重链的近C端处一个F(ab’)2片段和一些无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片段pFc’18、研究免疫球蛋白酶解片段的意义:阐明免疫球蛋白分子的结构和功能、用于制备免疫制剂和医疗实践(马血清抗毒素经蛋白酶处理后可降低超敏反应发生)19、BCR(mIg)B细胞表面的膜型Ig,即为BCR。其可与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获得B细胞活化的抗原刺激信号;是B细胞活化信号(第一信号)的结构基础。功能:特异性识别抗原,意义:B细胞的主要标志,成熟B细胞主要表达IgM和IgD20、概念ADCC作用:即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免疫球蛋白与带有相应抗原的靶细胞特异结合后,通

7、过其Fc段与带有FcR的细胞毒性细胞(如NK细胞)结合,激活这些细胞毒性细胞,杀伤带有抗原的靶细胞。(名解)21、抗体生物学作用:㈠非受体介导生物学效应主要表现为:中和作用激活补体系统㈡Fc受体介导生物学效应主要表现为:调理作用ADCC作用介导I型超敏反应作用④跨细胞输送作用⑤免疫调节作用22、免疫球蛋白的双重特性:抗体活性和免疫原性(抗原物质)。23、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㈠IgM:分子量最大的Ig最早出现的Ig③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