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论语与孔子的看法与见解.doc

对论语与孔子的看法与见解.doc

ID:57300178

大小:71.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8-10

对论语与孔子的看法与见解.doc_第1页
对论语与孔子的看法与见解.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对论语与孔子的看法与见解.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重识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这是大多数人在初中时期就熟知的信息。当时学习孔子,仅仅是从学习《论语》的角度出发,但其实也只是跨进文言文的门槛。记得老师总是先介绍作者及有关文学常识,而那时只是大概了解一下,对于孔子的生平与仕途我并不是很了解;思想方面,“仁”与“礼”是主要两点,但当时也未能深层理解其义,反倒是简简单单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以及“默而知之,学而不厌……”等在脑海里刻下了很深的烙印,直至今天,这几句依然时刻提醒着我们生活最基本的哲学。现在,有了更多的文学储备,再重读《论语》,突然又

2、会拾起一些很独到,很适用的见解。首先,对于孔子其人的认识是不可以单独而论的,毕竟后人对于他的了解主要还是借助其语录和弟子们的评价。孔子出生贵族,没有什么好争议的;但是其父母的特殊结合现在看来未免太不合理,无论从年龄上还是不规范的婚配上都如此,所以我一直认为关于孔子的家庭记载不是很可靠,因为这里排除了关乎神与仙的可能性。在少年时期,孔子一直生活在鲁国,在娶妻生子之前,他还没有踏上仕途。所以在这期间,孔子是不为人关注的,但是从“十五志于学”又能看出他是有志向和理想的,但是一句话太过简单,“学”的原因与“学什么”因此被后人列为“疑云”之一。在这里,对学的原因我们大可不必纠结,因为古

3、人十五已接近冠礼,由于孔子少时无父,和母亲及兄长过着清贫的生活,所以没有得到好的教育,随着其年龄增长,到了建功立业的时候,必然要考虑未来,所以“志于学”;学习的主要就是做人和生活的本领:做人,孔子一直强调仁义,这与他早年的艰苦的生活环境有关,屡次被拒,被家人赶出门外等等,可能都导致了他对他人的仁心,并促使他期望将这种思想带到各地;其次,他学习“孝”,“忠”,“信”,“礼”等;在生活方面,他学习“谋生”“处世”,鉴别“君子”与“小人”,学习“天命”,“人性”等。这些思想是后人根据语录整理而得,但是这些并非是随口而出,它们是建立在孔子少年学习以及后来闯荡积累而得的经验之上的,所有

4、哲理都是从生活中汲取而来。孔子之所以可以成为圣人,撇开他某些特别的见解来看,是因为他将生活中一些很重要的道德、规律加以规范而整体的概括,使得人们对那些模糊的东西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自觉地产生了共鸣。在这些思想体系中,如前所述,最贴近生活的最深入人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涉及了学习、交友、君子三个方面的行为约束。学习中,接受知识的那一个短暂时期固然重要,但是若没有了后期的复习,一般人都会渐渐遗忘,这不管对什么年龄段的人来说都无差异,所以我们从小被教或教授别人时,都要求经常复习,以形成深刻的记忆;在《论语》后面多条语录当中,

5、都有关于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说明,例如“传不习乎?”也强调了复习的重要性,“学而不厌”会令人联想到“止于至善”,但它特别强调了在学习上的一种永久追求,既然知识可以被比喻成海洋,那么就说明了它的无穷性,因此人们时时刻刻、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但是这种学习针对的应该是广义的知识,包括生活上的,人性上的,交往上的等大类,而不是今天我们大部分人为了获取学位和证书而进行的“进修”,说到底这些是为了名与利,所以真正做出科研结果的寥寥无几,其中浪费的是大量的人财力。虽说是由于整个时代发展的大环境造成的,我们也应该时常反思自己,最单纯的“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对何“厌”,对何“不厌”。交友,即人

6、际关系,无疑是亘古不变的重要话题。我们常说,与人友好,和睦相处,而要达到这些层面就必须有很硬的标准来约束双方。在这里,孔子很明确地指出了“信”、“义”、“忠”的重要性。为别人出谋划策要忠,即要尽心尽力,不能马虎,更不能耍心眼。与朋友交要信,即诚实守信,言必行,行必果;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不可以心生怨恨,这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中也有体现,我们没有理由去要求他人主动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喜好、优缺点从而顺从我们的心意,相反地我们要主动地去了解别人,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一方面为了成为朋友,另一方面则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人心不可测的环境中,多了解对方可以使自己避免很多

7、的麻烦,这个道理在现代比过去更为适用。相对于前两者来说,君子与小人的话题现在看来有点脱离背景了。“君子”对人的要求很高,涵盖了道德上和素质上各个层次的标准:博学多艺、团结友好、取财有道……而小人则不具备这些品德,甚至反其道而行。孔子认为若人人都能成为君子,那么他所倡导的仁与礼的和谐局面也就能长存,这是一个很美好的梦想,事实上,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社会主义达到最终的某种程度也应该是这样,但是就现实情况来看,所有人不可能是一样的状态,即不可能人人为君子,所以这种理想境界基本不会实现。更何况在春秋战国那个战乱纷飞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