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57158229
大小:115.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8-04
《理解背诵培训讲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理解背诵精品文档理解背诵 《出师表》 1.写出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2.作者认为可以出师北伐的条件是什么?*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作者在写到了自己所受到的“先帝之殊遇”,把相关的文字默写出来*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临崩寄臣以大事” 4.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5.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轻自己的句子是:不宜妄自菲薄; 6.诸葛
2、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7.《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8.《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9.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0.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政治愿望):当奖率三
3、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1.作者向后主提出的三条建议是:①开张圣听;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臣,远小人。(或: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 12.诸葛亮给刘禅建议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或:亲贤远佞)。 13.在中国男子足球队冲击世界杯屡遭失败的情况下,米卢出任了国家队主教练,这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4.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5.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的句子是:苟全性
4、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作者是怎样感激先帝的知遇之恩的?*遂许先帝以驱驰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 17.作者受命以后,为什么“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9.诸葛亮认为“陛下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应当是:①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②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20.诸荀亮分析天下形势,其中有利的主观条件是:
5、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1.表达了作者对刘氏父子感情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2.简述“三顾茅庐”故事的句子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23.第七段中“大事”具体指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北定中原,庶竟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4.《出师表》中叙述诸葛亮追随先帝驱驰原因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鱼我所欲也》 ⑴、中心论点是:生
6、,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⑵、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⑶、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⑷、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⑸、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⑹、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
7、故患有所不辟也。 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精品文档⑺、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⑻、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⑼、“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者有甚于生者,所恶者有甚于死者。 ⑽、《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与本文观点相关的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1)《鱼我所欲也
8、》写出舍生原因的句子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12)《鱼我所欲也》写出取义原因的句子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13)《鱼我所欲也》写出“有所不辟”的原因的句子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生于忧患,死安乐》 1.《生于忧患,死安乐》中苦难所要达到目的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艰苦磨炼的句子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